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要做有用的事情─通訊系大四 卓建安



為了提升我國通訊業發展,並希望將校園的能量導入通訊業,因此經濟部自2002年起舉辦通訊大賽。今年的主題是熱門的Android手機軟體設計。通訊系卓建安同學以個人之姿,單打獨鬥獲獎。

卓建安的得獎率實在太高了,光是從這名字出現在公佈欄的次數大概可推出他的得獎機率起碼有八九成。查證本人,得出大於九成的驚人答案。不過,從這個態度謙虛的大塊頭男生說出,感覺像是回答一個數學問題一般的感覺。對他而言,參賽的目的除了得獎之外,還可以趁機會實踐腦中的idea。對於參賽得獎,除了平時的用心之外,卓建安說可是有訣竅的。

卓建安早在高中之前便已經確立了自己對於資訊工程領域的興趣。於成功高中就讀時期,他加入了電研社,開始鑽研硬體、程式設計等項目,但因為想「學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大學志願選填了通訊系。在三年當中,卓建安最喜歡通訊原理與電子學,因為從中所學到的程式撰寫、理論,與他設定欲學習的知識相當接近。不過,他最想投入研究的領域仍舊是資訊工程,也因此除了本科系的課程之外,他還另外選修資工系課程。而研究所推甄則將目標設定於資工所,並將研究領域定於嵌入式系統。為何是嵌入式系統?他解釋,因為他進大學後所學主力在於應用軟體,逐漸地感覺系統底層就好比是個黑盒子。若能更了解黑盒子的運作,對於寫程式將是一大助力!而嵌入式系統此領域搭配了系統底層的知識,便能得到做出實際成品的技術。

及早準備

這回於Android手機軟體設計競賽,他花了二星期完成。參賽作品是第二個版本。因為之前已經做過第一個版本,也因此並未佔去他太多時間。他說,自己大多選定每年固定舉辦之賽事,以能及早準備。對他而言,臨到比賽開始才想點子太累了,而且作品也不容易討好。對好勝心強的他來說,及早準備是讓作品臻至滿意的方法。比如推甄文件,他也早早備齊。
而完美主義個性,讓他十分在乎自己的作品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因此,堅持也是他參賽屢能獲獎之因。

做有用的事情

他設計出的輸入法系統,決定開放免費下載。不免讓身邊親友笑他傻。其實,他的這項作品─科科輸入法是針對目前 Android 系統沒有一套開放原始碼的中文輸入法框架所設計的,希望能提供一個好用輸入法解決方案,並提供中文輸入法所共同需要的元件讓開發人員可以簡化開發流程,能把時間投注在輸入法的開發上而不是重複的系統底層程式上。同時,也提供外掛模組可以提供加值服務的機制。
目前科科輸入法提供注音輸入法、倉頡輸入法的參考實作,提供了好用的介面讓使用者對於Android 系統能更快上手;而其具備之有趣的條碼輸入功能,讓所有程式都能支援輸入條碼。因此,可想而知這套輸入法如果以商業用途視之,價錢應該頗為可觀。但他堅定地表示,自己想做的是有用的事情,而非有利的事情。

才大四,卓建安無論在求學或是未來就職,腦中已經規劃出清楚的藍圖,也懷抱著利他的理想。這樣的科技人,他的未來值得期待。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防禦便能顯現功力─資工系許富皓教授


鄉野小說中的高人,多是深藏不露。小賣油郎,或是老乞丐,都可能是絕世高手。外表斯文的許教授說話相當輕柔,言談也十分謙虛。他經常一襲素淨的襯衫,頗有飄然隱身的俠客之感。

對於像我這樣的資工麻瓜而言,許富皓教授的實驗室─先進防禦實驗室,光聽起來就酷到不行,感覺實驗室負責的業務便是和虛擬的敵人過招,並且招招得求勝。對喜歡閱讀武俠小說的許教授而言,與駭客、病毒的交手是一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戰爭。儘管敵人在暗,只能被動防守,但防禦比進攻困難。防禦得當便能顯現功力。

「無病毒的環境是不可能的」
一篇學生的文章提到許教授對駭客的特質有其見解,引發了我的好奇。到底具有什麼特質的網路使用者稱之為駭客?許教授表示,首先得分清attacker(攻擊者) 與hacker(駭客)之間的差異。駭客與單純的攻擊者不同。攻擊者基於不同的動機,或許是開玩笑、惡作劇,或其他特定目的而進行攻擊;駭客則是基於對系統的好奇,找出系統源頭、內部構成,知其然更欲知其所以然。他們把人的因素導入了攻擊行動裡,因此,必須要以不按牌理出牌以及逆向思考的方式來推敲他們的行動,仿效駭客的手法,解決問題,加強防禦。
提起網路安全,許教授倒是充滿了憂心。許教授舉密碼學為例。密碼學領域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蓬勃發展,至今將近七十年,時間夠長。台灣的密碼學研究算是小有成績,而且也有幾位密碼學大師。然而,系統安全是近幾年才開始大規模研究。在美國,依他所見,一個系就有七八位教師講授系統安全,而在台灣,系統安全仍處於起步階段。他指出,未來的戰爭將會是網路戰爭,所以資安將愈形重要。可惜台灣資安人才培育起步晚亦尚未成熟,特別是台灣的基礎建設夠,頻寬也夠,因此易成為攻擊目標,也因此需要政府與學校的長期投資。

與駭客同樣影響網路世界秩序者,還有病毒。有趣的是,與我們一般人的認知相異,他說自己的電腦裡一定有病毒。以資安為專長的許老師並不大依賴防毒軟體。他表示,防毒軟體可避免遭受可知的病毒攻擊。不過,幾秒鐘就出現一隻新病毒,換算起來,一年大概有一百多萬隻病毒,還不包括變種病毒,防不勝防。也因此他說,無毒的環境是不可能的,必須學習和病毒相處。

夢想多大 成就多大

來自於屏東鄉下的許教授,大學時代就讀中原大學資工系。在國外因為對作業系統與系統程序有興趣而選擇資安領域。不過在當時,由於電腦攻擊的原始資料甫發表,因此能從書本網路得到的資訊與原理並不多,靠著毅力他順利完成了學業。回顧過去,他慶幸著自己能夠出國,學到讓眼光放遠、目標定遠。在出國留學前,他也曾經懷疑過自己的能力。於是,他總是勸勉學生,只要願意的話,人的潛力可以得到激發。簡而言之,即是「夢想多大,成就多大」。

道德感第一
大師的弟子不見得個個都是遵守武林俠義者。許教授清楚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他收的研究生除了要具有追根究底的特質之外,還得道德感強烈,不過,他並不擔心學生錯用習得的知識與技術。他說,他相信學生,而且學生都已經成年,也有自己的價值觀了。
問他如何面對大學生學習態度問題,他笑說,自己常告誡學生,「要玩就要玩大的」。與其將時間花在線上遊戲,不如將時間投資在認真學習,未來的發展與實質收穫難以限量。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學習,他常機動改變教材製作,也花許多時間自製投影片,有時一堂課便用上一千多張。另外,好脾氣的他也會課堂點名。不過,那只是便於進行分組討論。
許教授表示,資安領域極富挑戰性,而攻擊手法與對手也一直在變,做系統也十分辛苦,因此對研究的興趣與熱情是他在這領域繼續耕耘的動力;來自於學生的回饋也給予他極大的鼓勵。

有所堅持,有所不為。許教授大隱隱於市,在瞬息萬變的數位世界中,於工五館默默地為維護著數位世界的秩序而努力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IEEE中大學生分會




文/ IEEE中大分會副會長邱怡菁

什麼是IEEE?
IEEE全名是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也可稱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 這是一個全球性組織,在技術領域的權威。其範圍從計算機工程、生物醫學技術和電信、電力、航空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等。包含近300個地方支部和1150種技術分布於10個區域。

第10區域包含亞太地區、印度、澳洲,在台灣有IEEE Taipei Section,也可稱為「IEEE中華民國分會」,成立於1974年。在2002年時已經有超過2500個成員,21個分會的成立並積極運作。台灣的重要性在全球高科技產業日益增加,中華民國分會配合當地政府、業界和學術界的各種技術會議,顯著振興在台灣的產業,並發展繁榮的社區活動,透過提供專業的訊息交流,促進技術創新。

IEEE NCU Student Branch也可稱為「IEEE中央大學學生分會」,成立於2005年,在電機系綦振瀛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由李庚諺同學一肩扛起學生分會的所有事務,其後歷經羅正瑋同學、蔡心怡同學、陳郁文同學各會長的努力,直到今日由葉芸伶同學帶領的第五屆服務團隊:邱怡菁同學、王君華同學、彭良軒同學、謝弘毅同學五個人共同用心經營,學生分會人數年年增長。

IEEE中大學生分會活動
我們每學期定期舉辦期初歡迎茶會、讀書會、演講、參訪、期末會員獨享派對。還有每星期公布的小知識,和兩年一次的出國機會,各式各樣的活動、會議,希望能讓剛進入電機這龐大領域的大學生,更了解自己的未來。

期初歡迎茶會
每學期初,舉辦「期初歡迎茶會」,招募新會員,並邀請資電院院長、電機、通訊、資工三系系主任與各教授一同參與。在享用茶點同時,簡單介紹IEEE、預告本學期的活動,期盼新學期的開始能有好的收穫。

讀書會
有鑑於大學生閱讀英文雜誌困難與辛苦,我們舉辦讀書會,每學期六到七次不等,讓同學們分工合作閱讀由IEEE發行的Spectrum雜誌,並上台分享。
由同學們自由組隊報名,挑選有興趣的議題,並請教授指導。鼓勵大家上台,訓練膽量,培養台風,無關成績,沒有分數壓力,全部由同學自願上台。
另一方面,也促進學長姐與學弟妹互動,由學長姐帶領學弟妹閱讀英文雜誌,與教授有約,在未來做專題時也比較容易上手。

演講
定期舉辦演講,邀請校內教授發表專業領域,讓有興趣的同學自由參加聽講,以期能更進一步了解電機專業領域,增加與教授之間的互動。

參訪
參觀校內各個實驗室,不像一般參觀實驗室般,站在窗外向裡面又瞧又望,而是真正穿著實驗衣,從頭包到腳,實地體驗研究員的生活,增進對電機領域的興趣。

期末會員獨享派對
每學期末,舉辦由會員獨享的派對,只限定校內會員參加。回顧一學期來所有的讀書會與活動。每次讀書會結束後,都會有評分,針對每組報告同學的內容、台風、順暢度打分數,藉此可得知自己在台上的表現如何,分數最高的兩組會有服務團隊給與的意外驚喜,有時院長也會加碼喔!

小知識
每兩星期公布在佈告欄,簡單的問題卻不一定想得到答案。你知道網際網路是哪一年出生的嗎?那你又知道二極體的發明人是誰嗎?諸如此類的問題,通通可以在佈告欄上花一分鐘就可以知曉喔!

出國
每兩年一次的IEEE Region 10 Student Congress,給予第10區域學生分會認識彼此的機會。今年於新加坡舉辦,由國立中央大學三位同學代表台灣參加。上一屆也是由國立中央大學四位同學代表至印度參與會議。參加的同學帶回國外的經驗,使中大學生分會運作更臻完善。


我們擁有比一般社團更多的資源,台北分會的支持、教授們的鼓勵,期盼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IEEE中大學生分會,一同窺探電機領域。不但能了解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讓你知道身邊有多少同類人,大家一起向電機邁進。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98年學年度全校運動會


二天的賽事,選手在十一月的陽光下,盡情揮灑,爭取榮譽。
資工系向來是奪獎熱門科系,在本年度運動會場上,再度以
女子田徑金牌3面,男子田徑金牌8面,女子趣味競賽金牌3面,男子趣味競賽金牌4面,總計獲得18面金牌的成績,傲視群倫。
運動會花絮照片請見此:
http://picasaweb.google.com/ncuceecs/Ncu_98_1126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GPA 2.74─資工系孫敏德教授


「我當初要出國,GPA拿2.74,後來都可以當老師!所以,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資工系孫敏德教授拿自己求學時完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績,當作例子。他說,就算大學成績不夠理想,也不要喪失自信。重要的是不失去讀書興趣,也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未竟的志願─科學家
孫教授1987年考上台大數學系。就讀期間,他說,「課程簡直是為了五六個資優生設計的」,因此他學得很痛苦,成績也無傲人之處─代數就補考了二次。談起選擇數學系的原因,他說,從小就對基礎科學有興趣。人生的第一個志願便是「當個科學家!」但是,在選擇數學系之後,他體認要在基礎科學領域發展,就得爬上金字塔頂端,但數千萬人之中,談何容易。相反的,工學領域就顯得容易些了。
曾經有那麼一個時期,休學是不光彩的事情。但其實,基於自己對未來的想法而做的休學決定,事後後悔的人並不多。孫教授也是。考上清華大學工業工程所,念了二個月,發覺興趣不合,當機立斷休學。但是為了這二個月,出國留學計畫就被迫延了二年。到現在,他還為了那多花的時間而扼腕。
在美國,他先是就讀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之資訊工程研究所,而後因為主修「太數學」,所以轉校換領域至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繼續攻讀博士。
就讀博士時期對他的研究方法起了極大的影響。他的指導教授因為健康出問題,因此孫教授不得不從決定題目到研究撰寫一切自己來。從過程中,他有三個階段的體會:首先是「見山是山」,覺得題目都被做光了;隨著自己閱讀papers之中,逐漸能有自己的見解,便是「見山不是山」,往往一篇論文可以想出好幾個題目;而後進入了最後階段:「見山又是山」─過濾好幾個題目當中找到最適合的一個題目。當然,過程絕非這幾句話可道出其中辛苦。但是,老師表示,這一路走來所獲得的經驗令他受益良多。

孫教授於2008年來到中央。在此之前,他已於美國任教六年。然而,回到台灣重拾教鞭一年之後,還是有一些需要重新適應之處。比如美國與台灣對於教授的要求不同、學生求學的態度等等,但總歸而言,教書做研究,還是他的興趣。曾經有想過學成後就業,追逐高薪,但「錢,在我的生命順位中,落在家庭與興趣之後!」
追問他選擇教職的原因,說來有趣,他曾經考慮過業界,然而在研討會中發表研究成果時,他發現台下這麼多人聽他發表,「感覺滿爽的」,因此決定往學術界發展。姑且不論這是否只是玩笑話,在講台上的他可是十分熱切地想將知識盡數傳授。
據他表示,中央的學生其實程度不錯,但是缺乏自信。他說學生的確有不懂卻不愛發問的現象,然而,他認為不懂並不表示程度不夠。他建議,同學之間,不妨組成小的study group,互相討論。
針對他所開授的計算幾何課程,他說其實這門課應用層面極廣,因此吸引了其他領域的學生修習演算法技巧─還有交大電機系學生特別前來。他表示,一個好的工匠要有很多好用的工具,而演算法就與機率模型、數學模型以及英文能力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工具。因此,同學得好好利用上課機會學習。

每場seminar都很重要
每學期,各系各分組總會舉辦幾場seminar。令孫教授不解的是,依照他的理解,seminar是學習其他領域新知的最佳機會,而他在學生時代便積極參加department seminar,目前資工系的seminar他也一定到場參加。他說,電腦資訊領域太廣、發展速度太快,單靠研讀paper太慢,seminar是整理發表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機會,為何不參加?而且這也是對受邀講者一種禮貌的表現。因此,他的研究生也積極地參與系上所有的seminar。

儘管每天忙著研究、寫paper、備課上課,甚至固定帶學生去交大上感測網路,得時常以研究室為家,他還是甘之如飴。他笑稱或許自己是隨波逐流吧,人在何處,就遵守當地的遊戲規則,好好把事情做好。當然,還因為背後有妻兒的溫柔力量支持。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堅持─電機系李進福教授


在大學部專題競賽評審過程中,李教授認真地聽著學生講解作品的特性與概念,時而口氣和婉地提出小小的質疑。很難從外表看出他以對碩博生嚴格著稱。他於清大博士班的恩師曾經委婉地告訴他,「不能要求學生和你一樣。」

「我的求學過程很特殊」,91年進入中央大學,近日榮升教授的李進福老師,如此開門見山。有別於其他老師,他的求學,一路上走的是技職體系的道路。從高職、一日五專生、補習班、四技直到研究所,雖然像是繞了一大圈路,但他說:「要做自己想做的」。

他口中的「特殊」求學過程,正反映了他看待自己與學生的態度。李進福教授高中聯考時,考上了高雄的左營高中。儘管父母希望他進一般高中,而後順利考入大學,但他設定的求學道路是高職、五專、四技二專,因此他毅然決然地進入高職(高雄高工)。而一開始進入的是電機科,從此便與電機結緣。高職玩了一年,便收心唸書,而後以優異的成績甄試進入高雄工專。
只不過,進入工專的第一天他便發覺自己並不屬於這個環境,於是又再次依照自己的意願辦理休學。也由於高雄工專的光環加持,因此他得以免費進入補習班,準備重考。一年後,他分別考上了台灣師大、彰師大工教系以及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今台灣科技大學。這一次,他仍是執著於自己的道路─儘管當年入師範體系可是飯碗保證。沒有所謂的主流不主流,他腦中總是清楚自己要走的道路是什麼。他說,幸運的是自己有尊重小孩意願的父母。
大學時代倒是跟隨著主流,理所當然地玩。順利考取清華研究所之後,他又再一次辦了休學。原因是「因為對於未來就業沒有目標。」他說,畢業後當兵等於浪費了二年的光陰。他寧願先當兵再為未來就業進行規劃。
當兵時運氣不好,抽到辛苦的軍種,他感悟唸書還是幸福的,於是發憤用功,而且對研究起了強烈的興趣。研一的研究成果就已經發表於IEEE期刊。在念博士班之前,他為自己設定目標,如果未能於幾年內畢業,他便放棄學業轉往就業市場。結果,三年內就順利拿到博士學位。
在博士班期間,由於指導教授對於研究的嚴謹態度,也培養了他對研究的完美主義。他認為要求完美對於學工程的人而言非常必要。他說,比如製作飛航器的晶片,或是汽車晶片,如果不嚴謹,影響的不只是產品,而是更多人的生命。因此學工程、科學的人,嚴謹是基本的要求。故儘管他近年來慢慢調整自己心態,不要求學生要跟自己一樣態度,但他認為研究生該有的能力,仍不能馬虎。
比如研究生要有identify問題的能力。碩士生得要找出方法,而博士生得從發現問題到獨力解決都得具足。也因此,在他底下要通過標準畢業不怎麼容易。但他也不輕易收學生。李教授重視研究生的基礎與學習態度。因此,他有一套篩選指導學生的方法。首先,由於他以嚴格著稱,因此對研究缺乏熱忱的學生就不會主動上門。接著他會瞭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與喜愛的消遣活動,從中看出是否具備恆心毅力。最後再說明自己的訓練方式。他笑稱,從動機過濾學生頗具成效。

大部分人的IQ都差不多
很多學生覺得電機很難,面對一堆公式、理論,總是提不起勁,或是上課聽不懂。
李進福教授表示,IQ與電機領域相關性並不大。其實大部分人的IQ都差不多,差別在於有沒有心。他以自己經驗為例,他自認資質平凡,一路上都是靠著苦讀以及對做研究的興趣;於台科大就讀時,主修是電力與控制,進了研究所才發現自己缺乏IC設計基礎。為此,他花上了許多時間學,還拿到了好成績。
當然,有些科目要學好也是有竅門。比如他教授的VLSI,基本觀念很簡單,但很重要,所以一開始的課不能錯過。他說,與一般學生的理解相反,開學後的前幾堂課是決定VLSI能不能學好的關鍵。
當然,勇於發問也是個值得鼓勵的方式。只不過台灣學生普遍而言,不習慣也不大願意發問。所以,他說,教師該站在學生立場思考,學生可能會有哪些部分理解有問題。學到多少東西比進度重要許多。

私底下的李教授,也以與做研究同樣的堅持,維持從當兵以來的慢跑習慣。他說,每天都會固定跑三十到四十分鐘。當然,前三千公尺最困難,但突破之後,慢跑就會變成樂事。他將慢跑類比為做研究。做研究也是,必須克服瓶頸,才能有美好的成果。因此他總是不讓學生隨便換題目─除非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與深思之後才下的決定。他表示,老師得貫徹意志,也得教導學生貫徹意志。

設定目標,並堅持不懈,這很難。大家熟到不能再熟的「天才是靠九十九分努力」這句話,他親身印證。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王家班的驕傲─智慧型控制與影像處理實驗室 (ICIP Lab.)











文/張翔皓(電機四)、莊淳富(電機博四)、劉欣宇(電機博三)


試想:除了乒乓球練習機之外,還有可以和你一起打曲棍球的機器人;當你在大賣場購物時,有一個機器人自動跟隨著你,不用再煩惱推車該往哪裡放;腦海中浮現一段旋律時,可以讓打擊樂器機器人記住你所敲打的旋律;螢幕上的影像不再一成不變,隨著你的視角改變,能夠讓你置身3D的世界中。


這些都已經不是科幻電影中的情節,在王文俊教授所主持的智慧型控制與影像處理實驗室 (ICIP Lab.) 已逐步成真,作品不但在在饒富趣味,同時也屢屢獲得各大獎項鼓勵。在校園中,王教授的團隊有個響噹噹的名號─王家班。對整個實驗室團隊而言,這塊金字招牌可是歷屆學長用心努力打造的成果。

王文俊教授於中央大學任教,匆匆已經22個年頭了。他秉持著凡事盡心盡力的理念,因此不但獲頒2008年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還拿過三次國科會研究傑出獎、二次的龍騰論文獎、六次旺宏金矽獎,以及六次的旺宏金矽獎最佳指導教授獎等獎項。同樣的,他所帶領的學生也在他的指導下,亦時常獲得獎項與肯定,如:歷年旺宏金矽獎、2009校園創意節電大賽第一名與佳作等。王教授帶學生時,注重學生實作與理論兼具,同時與國外學術單位和學術團體也有密切的交流關係。他深知做研究是不能閉門造車,因此經常鼓勵學生參加競賽,觀摩其他學校的研究。
王教授曾經擔任過台北科技大學研發長,以及國立暨南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他認為中央雖然人數不多,但這也是其優點,老師因此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每個學生身上。身為電機系的教授,王教授認為電機系學生略顯自信心不足,但在求學的態度方面則是實事求是,在分析事情上條理都很清楚明確。

實驗室介紹

王文俊教授所帶領的實驗室名為智慧型控制與影像處理實驗室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mage Processing Lab,簡稱ICIP Lab),主要研究領域為模糊控制與系統 (Fuzzy Control and Systems)、機器人 (Robots)、影像處理 (Image Processing) 等相關理論或應用研究。該研究室團隊約有博士班學生八名,碩士班學生九名。王教授一直以嚴格帶學生出名,給學生充分的資源與設備,但也要學生盡全力作出最好的研究成果。王教授當初攻讀研究所是走純理論的研究,而「王家班」為何會注重實作機器人,是因為現在的碩士班學生較喜愛做實作,喜歡多些實作經驗,然而現今社會也逐漸重視實作能力;此外,機器人是目前當紅的發展方向之一,可以橫跨很多領域,如結合影像、嵌入式系統、Chip設計、控制器設計、演算法設計等。雖然也許沒有辦法像其他專門系所之研究專精,但是在跨領域方面的學習則可以很快上手。即使將來未於控制領域發展,但在其他領域之專業,如機械、半導體、軟體或是影像處理,仍可迅速銜接。加上研究成果往往會有實際成品,相對較能給予學生成就感,因此王教授在該領域上始終樂此不疲。這是王家班的實驗室網址:
http://www.ee.ncu.edu.tw/~fuzzylab/



研究靈感來源
王文俊教授是如何與學生討論出研究題目的呢?王教授舉了個例子,現今網路發達,像是 YoutTube 這類的網站,學生可以自己上去看看各國機器人的影片,藉由觀察其他機器人的開發方向而觸類旁通,將是個很好的開發方法。此外,所選的參考影片,最好是可以跟就業市場接軌,而不只是純娛樂。同時,也把自己的成果作品也放上YouTube讓大家觀看,藉由點閱率及瀏覽者的評論,而知道所設計的作品是否得到大家的喜愛。若點閱反應冷落,則表示該作品是否不夠吸引人,是否還有改進空間;若有相關評論,也將其納為參考意見。隨時隨地「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研究靈感將源源不絕。這是王家班的 Youtube 網址http://www.youtube.com/user/ncufuzzylab



實驗成果
具跟隨與搭乘電梯之機器人─小跟班

此機器人於2009年旺宏金矽獎擊敗了兩百多組參賽隊伍,獲得了金獎的榮耀,小跟班主要具備了兩項功能:

1、跟隨主人功能:

此機器人利用主人身上配帶的紅外線光源裝置鎖定主人位置、再利用紅外線距離感測器偵測與主人之間的距離,以達成跟隨的功能。此外,當主人轉彎或是繞圓柱時,機器人也能緊緊地跟在主人後面。若主人消失不見,機器人則會依照主人消失的方向搜尋。而在跟隨過程中,靠著配置在下方的紅外線感測器,使機器人遇到障礙物時,會做橫向平移避障的動作。王文俊教授表示:「像這樣的機器人就可以加裝載物的機構,跟在主人後面達到載運重物的功能,可以帶給人們不少便利。」
機器人的硬體設計(機器人機構、驅動版、控制板、電源版等)、程式以及板子電路的安排(洗板子)、電源、馬達驅動皆為實驗室自行設計。首先尋找適合的IC測試,再寫進程式控制,像是控制馬達或是紅外線光源裝置的功能,都是自已從無到有製作而成。
在實驗的過程中曾經遇到機器人跟不上人類速度的問題,因為人走路速度很隨機,也很快,如何準確及快速跟隨人是最需克服的部分,因此馬達的選擇與演算法的撰寫便格外重要。

2、搭乘電梯功能:

除了跟隨主人外,小跟班還具備了搭乘電梯的功能。許多輪型機器人的活動範圍通常都只限於一個空間,而小跟班能利用身上的機器手臂自主壓按電梯按鈕達到搭乘電梯的功能。因此,小跟班除了可以在同一樓層跟隨主人外,主人也可以指定其它樓層,讓小跟班自動搭乘電梯前去服務其它人。
因此小跟班身上配有一隻機器手臂,該機器手臂上裝有一個CCD。小跟班會利用CCD擷取電梯的影像並進行影像處理,抓取電梯門外上下樓的按鈕、電梯門開關的判斷與電梯內部樓層的按鈕,模仿人類搭乘電梯的流程並完成整個搭乘電梯的動作。在整個過程中,電梯按鈕的辨識與機器手臂壓按按鈕的準確度就非常重要,些許的誤差都會導致影像辨識錯誤與按鈕壓按失敗。
但由於每棟大樓電梯規格都不盡相同,因此目前小跟班的設計是為特定的大樓量身訂做,在未來的研究裡,王家班會朝著讓小跟班能搭乘各式各樣的電梯而努力。


智慧型撿乒乓球機

此機器人在2009年旺宏金矽獎也獲得了銅獎。機器人主要可自行辨識乒乓球的顏色,然後搜尋乒乓球並收集之。機器人本身有避障機制,在碰撞到牆壁或是障礙物時,會自行退開並離開障礙物範圍,並且不會闖進貼有黑線的打球區裡。而當收集完乒乓球後,會自動的回到乒乓球收集站,將乒乓球倒入收球盒中後繼續執行撿球工作。
機器人的整體架構是市面上的吸塵器,自行加裝單晶片、影像模組與感測器,並改裝機器人身上的馬達與集球機構。由於整個演算法則都是在單晶片上執行,在寫程式的部份曾遇到不少困難,有時候要得靠經驗法則來解決。將來是希望能加快機器人的撿球速度,讓機器人能更有效率地為打球者服務。

具模仿學習與旋律辨識之打擊樂器機器人


顧名思義,機器人會聆聽演奏者彈奏完後的音階與旋律,進行聲音辨識後彈奏出一樣的歌曲。旋律辨識的部份,演奏者只需要彈出歌單中隨意的兩個小節,機器人會根據內建歌單中的曲目,找出該演奏歌曲為何,並演奏出來。由於機器人是兩手彈奏,因此它能自行辨識出雙部的曲目並演奏。而在彈奏雙部曲目的過程,機器人會依最短的路徑敲打音磚以配合曲目的節拍。
機器人硬體部份是購買現成的機器人,再依照需求自行組合出想要的部份,再配合音磚組合成一台可敲打音磚之機器人。而整套演算法的設計都是在電腦上自行選寫而成。


影像偵測技術應用於3D互動環境

主要設計了一個3D環境,利用影像偵測的技術讓使用者彷彿身處於3D環境之中。其方法利用了影像偵測抓取人臉的位置,可以讓3D的視野跟著改變,藉以模擬前方物體存在,譬如說一般的3D影像,當觀者視角改變時,該物體之視角並不會跟著改變,而運用此技術則可以達到改變物體視角的效果。
此機器人主要測定依據是人臉嘴唇的位置(利用眉心到嘴巴的距離),因為人臉靠近螢幕的時候,眉心到嘴巴的長度會變長,遠離會變短,以此作為判定人與螢幕是靠近或是遠離螢幕。至於需要克服的地方則是Z軸的位移,因為以單一鏡頭很難做深度的判斷,所以在這方面目前無法判斷前進或後退的位移是多少。除此之外,影像結合3D要傳遞訊號是較為困難的部份。
機器人應用不只是在電玩上,也可以應用在虛擬博物館或是3D電影等。本專題強調花費要低,也不用配戴任何的感測器。王文俊教授表示:「像Wii要感測感應器,且價格不便宜,而以Webcam來設計,則可以較低的價格實現,在市場較具有價值。」


王家班還有個獨特點,便是學生向心力極強。王家班實驗室網頁,經常有「王老師的話」為題的文章,那是王教授藉此語重心長的囑咐同學作事、作研究的基本態度,令學生感受他的關心與期許,而學生也的確戰戰兢兢地回應王老師的要求。如果說王家班研究突出,那是王教授與實驗室的每一位同學共同經營的成果。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李家同榮譽教授演講

10月13日李家同榮譽教授親臨中央大學演講,題為:「大量閱讀的重要性」。現場座無虛席,亦有外系學生、教職員以及校外人士到場親睹風采。

儘管李教授已在其他場合就此題目發表他個人見解,然而,台灣學生普遍缺乏閱讀習慣與品味的問題仍須持續關注,李教授盡一己之力,大聲疾呼,希望能夠喚起所有人對於閱讀的重視。
李教授於演講中開宗明義地表示,我國學童存有嚴重的教育程度落差,除了城鄉差距之外,沒有培養閱讀習慣以及學校教育也是原因。缺乏閱讀習慣,容易造成生活常識不足,造成理解困難或表達能力不足,從而使學生成績低落,學習意願不振。有些學生數學、理化成績欠缺理想,究其原因是題目理解困難;同樣的,研究生雖然實驗做得好,但因為表達能力差,影響了成績。他認為學校鼓勵學生抓重點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無法清楚表達自己思想,因此思慮無法連貫,缺乏中心思想。唯有透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得到改善。

然,就算有閱讀習慣,還得有閱讀的品味。時下年輕人愛看的網路文章,容易有邏輯不通的問題,影響年輕人的表達能力。李教授建議,不妨多讀社論等方塊文章,或是法官判決與偵探小說。他笑稱,法官判決是因為邏輯夠強,有辦法自圓其說。偵探小說邏輯也強。他特別推薦英國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偵探系列。他表示,克莉絲蒂的作品幾乎毫無邏輯破綻。除了閱讀之外,瀏覽國外新聞網站,接觸國際消息也能豐富學生常識,增進理解力與表達內容。
李教授亦特別推薦幾本經典著作,如一個都不留(克莉絲蒂)、蒼蠅王(高汀)、白鯨記(梅維爾)、深河(遠藤周作)、隱形人(H. G. 威爾斯)等,以及幾部經典電影,如「單車失竊記」、「天涯一孤雛」等。

李教授表示,國內的國文教育太奇怪,總強調經典的重要性,令他頗不以為然。他提醒,大師的話不一定經得起考驗;而我國教育往往過於強調「咬文嚼字」,常常摘出經典文章中的一兩句,要學生闡釋作者的原意。他以自己的經驗表示,有時作者的用字遣詞並不一定有特別的意思。硬是要揣摩作者原意太過勉強。他引用「作者已死」的理論,表示作品不應淪入咬文嚼字,而是該交由讀者自由詮釋。他鼓勵老師該讓學生表達對文章的看法。

於演講尾聲,他提出對現今出版品品質與媒體暴力的擔憂,並且勉勵同學閱讀。李教授強調,閱讀的習慣得在孩提時培養,否則就太遲。他認為,該強迫小孩子從小看經典,聽古典樂,從而使之變成習慣。同學於開放提問時間,發言踴躍,而李教授也以輕鬆坦然的態度面對同學各種提問─甚至包括對他文章的質疑,以及對於國語文教育的失望。他妙語如珠的回答,讓會場充滿了笑聲。90分鐘的演講,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網學所陳攸華教授演講紀錄─「一個小女人的心路歷程」


網學所今年新聘了一位很特別的老師。說她特別,除了最引人注目的120公分嬌小身材外,還有她豐富的學經歷。
本學期甫開學,校長蔣偉寧先生特別邀請陳教授演講,為理學院以及資電學院新生講述她的心路歷程。

平凡的童年 嚴謹的家教
陳教授生長於一個平凡的家庭,母親是老師。她還小的時候,家人就發現她似乎有些不一樣,才發現她患有「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症」,發生率為四萬分之一,而原因只能歸咎於「遺傳」─儘管她的家人身高正常,哥哥甚至身高還超過一百八十公分。陳教授的母親不願意把女兒當成不一樣的孩子看待。她一樣地嚴格管教。陳教授回想五歲那年,由於她總是把9寫成p,母親於是罰她不准睡,除非學會寫9。結果她終於學會了。她說,那是她人生中第一個學到的功課,即是:毅力。

當然,長得特殊總是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陳教授說自己十分凶悍。剛開始,她會反唇相譏,直到母親勸誡她不如把力量用在如何成為一個受到尊敬的優秀學生。

陳教授的母親,在她的人生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關心她,卻也不想寵溺她,讓她覺得自己不一樣。而她的母親也期待她未來能夠自主獨立,當父母雙方不在人世時,她還可以照顧自己。因此陳教授很早就開始經濟獨立,大學時期靠著打工賺取學費與生活費。

驕傲使我們失去擁有之物
陳教授國中於金華女中就讀。由於她入學時來不及完成智力測驗考題,於是編入了放牛班。放牛班完全不受老師管束,學生每天開心到學校,毫無壓力。但她警覺了這對自己的未來毫無幫助,於是發憤讀書,在升初三的暑假,她如願進入了好班。她才發現到,一個人是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以榜首身份進入聖心女中就讀,讓她身上彷彿罩上了一圈光暈。而校長更提供獎學金,對她賦予期望。然而,以榜首身份而自滿,讓她忽略了用功,不但成績一落千丈,校長也覺得她原來只是資質平庸之輩,取消了她的獎學金。她才醒悟,原來驕傲能使人失去擁有之物。

上帝會打開另一扇窗
從輔仁大學畢業之後,她準備報考高考。依她的成績,其實身旁師友一致認定是十拿九穩。當她拿到報名簡章,赫然發現裡頭規定「高度畸形者」不得報考。雖然頗感喪氣,但她認為,上帝必然會打開另一扇窗,於是她修習電腦,準備出國。

在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她很幸運地遇到和善的人與教授。馬里蘭大學的電梯,還因為她而全面降低了按鈕高度。

從馬里蘭大學修讀完碩士回國,她找了二份工作。一個是在立法院電腦中心擔任系統分析師;另一個則是在輔仁大學當兼任講師。
陳教授是個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的人。她笑稱,自己在立法院電腦中心所帶的團隊成員都討厭她,因為為了不拖延進度,她會要求同事加班。不過,她自己也會陪著加。直到後來,因為完成度高,整個團隊獲得獎勵,大家才體認到她的要求合理,從此也沒人抱怨了。
對陳攸華教授來說,她一直認為No pain, no gain。工作了一段時間,生活平穩,但她決定接受新的挑戰,於是以36歲「高齡」前往英國雪菲爾德大學
University of Sheffield攻讀博士。

貴人與快樂時光
在雪菲爾德大學,陳教授的指導教授要求她每星期要交2500字的文章,因為指導教授認為,寫作可以訓練邏輯思考,對寫paper助益極大。此外,他對paper的要求嚴厲,甚至有一回投稿截止日二天前,還指正陳教授的研究方法,必須大幅改正。
但是,令陳教授感念的是,有一篇paper指導教授在最後關頭拿掉了自己名字,讓成就歸諸於陳教授,只因為他希望這篇paper能讓她的CV更引人注目。
除了指導教授之外,該系系主任在她有interview時,會幫忙檢查工作的適當性。甚至連陳教授畢業多年之後,他還是一樣關心她。他無私地希望她能對整個學術界帶來正面影響,而不僅只是一位傑出的雪菲爾德校友。

Losing is another opportunity to get the best thing

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University of Brunel任教。這一教就是八年半。她說,那是她的快樂時光。不過,在得到這份工作之前,她其實已經經過約二十次的面試,結果都不了了之,還遇到有面試者無禮地問她身材為何矮小。但是,她最後得到了卻是最好的。
在Brunel,她說,有二位Mentors。一位教她做困難的事才有成就感,另一位則是強調質比量重要。而從他們身上,她學會了專注。

2006年,網學所陳德懷教授開始與她接觸,誠心地希望她能夠至中央大學任教。她說,她想與有活力與理想的人一起奮鬥,於是來到了這裡。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陳教授相信「天助自助者」這句話。她說,要達到目標,就得有恆心與意志力,熬得住難關。
另外,她也勉勵學生「Be yourself」。發揮自己的專長。
演講結束之前,她再次強調,希望學生可以把她當朋友,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大方地請教她。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Meet the new teacher─電機系電波組 傅家相助理教授


文/邱郁涵

新學期新氣象。新老師也一樣會讓學生充滿好奇與期待。第一次遇見傅家相老師,就對老師溫文儒雅的氣質以及親切有禮的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放棄,就什麼事情都做不到了 」
傅老師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博士,研究領域為:射頻功率放大器、可調式射頻及微波電路、鐵電材料的微波應用。除了在博士班期間曾擔任研究助理之外,中央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是傅老師回台的第一份工作。

因為對做研究有著高度興趣,傅老師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做專題,專題內容就是微波電路。大學畢業即出國唸書,攻讀碩士一年後通過資格考,接著轉讀博士。傅老師說,在國外念書期間,最常遇到的挫折就是實驗做不出來,每當這時候,教授總會對他說「別輕易放棄!」。這句話對傅老師而言,是極大的鼓勵。他說:「如果放棄,就什麼事情都做不到了」。

研究所時期,傅老師曾擔任助教以及研究助理工作。對於擔任助教,傅老師是自己一番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擔任助教是研究之外的一種調劑。大部分教授不鼓勵學生擔任助教,傅老師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研究得再多如果沒有透過教學,研究的內容便無法傳授,科技也就不會進步。倘若自己的學生對教學有興趣,傅老師並不反對他們擔任助教,只是他說,碩士班學生要在短短兩年間完成論文寫作,時間較緊湊;相較之下,會比較鼓勵博士班學生擔任助教。

給予自由 但控制進度
修習傅老師的課,最重要的是作業跟專題,考試佔的比例反而比較少。傅老師認為考試並非好的評量方式,學生只是在短時間之內唸書,不會有太大的成效。但是考試仍會考一些很基礎的東西,確定學生對基礎的東西已經了解,才有辦法繼續做研究。除此之外,傅老師很注重作業的完成,除了課堂上的講授,透過作業的方式能讓學生跟上老師的進度。
傅老師給學生高度的自由,不會硬性要求學生幾點要進實驗室,但會透過每個禮拜的進度報告,嚴格要求學生的研究進度。希望學生能學到專業知識,並且有進度的將論文完成。傅老師說研究就是做沒有人做過的東西,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瓶頸,也不保證一定做得出來,但是還是那句話:「別輕易放棄!」,希望學生在遇到任何問題時都可以親自找教授聊聊。傅老師對學生還有一向很重要的要求,即是:提升英文能力。他鼓勵學生多利用校內各項資源來增進英文能力,例如:English Café、英文科技寫作課程等等。

談起學生,傅老師認為現在學生學習動機較弱,只是學習的事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沒有人能夠逼你念書。傅老師希望學生可以提高學習的動機,因為學習是一件很珍貴的事!
(本文作者為資電院辦公室工作人員)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資工系張嘉惠教授專訪


張嘉惠教授是資工系研究成果豐碩的其中一位教授。她待人總是客氣,說話輕聲細語。走進她的辦公室,布置雅致,而二個寶貝女兒的粉紅色小腳踏車,就安靜地在牆邊倚著,等著下午五點鐘響。一個孩子就有得忙了,二個,那不就等於焦頭爛額,況且教授還有授課壓力、指導研究生壓力、研究/升等壓力…總覺得在學術領域有所成就的人,時間分配較為聰明,懂得壓縮時間,作許多研究,讀許多書、投稿許多期刊。老師說,生子之後,的確自己的時間少了許多,她溫柔地笑說:得分清楚什麼才是重要。

張老師說,自己的個性是,有興趣的東西,就會花上許多時間鑽研,究其原因。她在求學時代,非常愛唸書,連休息時間也總是捧著書念。對她而言,那不是教科書,而是有趣的讀物。所以,本著這種精神,不上補習班,她的功課還是名列前茅。不過,有得就有所失。當同學在補習班下課後,一同去吃冰,天南地北,她卻只能在家猜想,同學們聊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在二十年前的時代,女生念自然組算是奇葩。當時自然組的女生,總是班上男生調侃的對象。不過她自承,因為個性嚴肅,所以沒有男生敢開她玩笑。不過,男生對她敬畏三分,她也毫不以為意。

除掉與同學的互動較少之外,她的求學過程算是順利。從高中、大學一直到博士班,沒有因為課業與經濟問題而苦惱,而家人也一路支持,她也理所當然地往上念了博士。不過,在博士班時,她體驗到了求學的恐慌。當時,她不知道自己該研究的方向與題目,也因為研究遇上瓶頸,而質疑自己的能力。後來,她有機會建構網站,進行資料轉換,發現自己對於當時還是新興領域的搜尋引擎有興趣,才決定朝往web領域。不過過程中,她擔心自己的研究不足以做為博士論文。探求了老師以及前輩的建議,其中有前輩坦言,等畢業後回頭看,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博士論文並不significant!這句話,讓她安下了心。
因此,她以著自己也曾有過的經驗與心情,告誡博士班學生,如果讀paper或是論文,不知道到底切入點在哪裡的話,就得思考自己是不是抓不到興趣。此外,針對博士班學生大半必然的質疑,也就是博士班是否為未來就業的阻礙。她說,是不是阻礙,其實是在於自己心態。該問問自己念博士學位是出於興趣、理想,還是只是為了一紙證書。儘管她是打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想留在學術環境而念博士,但是她也有博班同學畢業後在業界,發展順遂。不過,她說,事情有正反二面。像她覺得自己未曾進入業界,總覺有些缺憾。

台大博士班畢業後,她先在中研院當後博士研究,然後,如同她形容的,「很幸運」的進入了中央大學,一執起教鞭,匆匆十年就過去了。十年之中,她清楚感受到了自己和學生之間的相處,有了一些改變。她說,以前和學生相處像是朋友,溝通也頗順利。不過,近年來,她發覺和學生在溝通上,不若以往順暢,有時還需要一再地複述才能讓彼此瞭解。她認為,現在的學生與以往相較,資質與實做能力並不差,只是溝通的語言使用能力似乎較弱。但她說,這或許和台灣以師為本的教育體系有關。她的國中恩師也曾語重心長地對她說,現在的高中生,得用國中的方法帶;大學生則是用帶高中生的方法適當。在美國匹茲堡進修的一年中,她因為女兒的關係,接觸了美式教育的理念,於是,她開始思考,是不是該換個方式帶學生了。

必修課與選修課的修課建議
學生總怕老師會當人,還會流傳老師每學期當人比例。張老師笑笑說,她當然也會當人,只不過是分數低得太誇張的情況之下。而且,她體貼學生或許考試時,臨時失常,因此她的成績評分標準,是以作業佔最大比例。她說,自己教授的課程對學生而言,其實不難。那學生該如何準備,才能學好課程呢?她就必修課以及選修課,分別給予學生建議:


必修課最重要的就是預習的功夫。比如線性代數,只要上課前做好預習,其實就不難。許多學生害怕數學,然而現今數學其實多偏計算,難度與以往相比降低許多,只要好好做練習,其實大可以輕騎過關。張老師特別強調「把握資源」的重要性。她建議學生如果課業有疑問,又無法鼓起勇氣問老師的話,可以請教助教。又或者,由於現今學生人際網路發達,也可以與好朋友一起預習/複習功課,互相解惑。如同大多數老師一樣,張老師也希望同學勇於發問─儘管她清楚這可是不大容易的。但老師也說,萬一學生真的怕問了老師曾經特別講授的點,其實可以先問同學或助教懂不懂。
選修課,她說,那可複雜了。選修課沒有固定的教科書,靠講義和paper,而學生有時看paper又抓不到重點。張老師建議,不妨把自己當作是撰寫的工程師,每個步驟都想得仔細清楚。當然,該求助老師時,還是別害羞。

老師強調,別怕打擾老師,老師教導學生,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不過,為了改善學生不敢發問的現象,現在張老師上課時,會主動丟問題給學生,讓學生幫忙思考解答。她說,不要一次給答案;以學生為本去思考教學,而非以老師的角度去思考。

張老師笑說,現在是web2.0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主控權。要經營得好,就得重視使用者意見。


張老師談起自己的一對漂亮女兒,眼中淨是笑意。她擔心,自己會不會為女兒設想太多。如同她還是花上許多時間,大幅修改學生的報告與論文。其實被照顧的人總是幸福的,儘管他們不自覺;而照顧者總是辛苦的,卻常常是滿足的…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我們的第一個金矽獎─莊淳富(電機博四)、劉欣宇(電機博三)


今年第九屆旺宏金矽獎,毫無意外地,常勝軍─由王文俊教授所帶領的王家班以及徐國鎧/李柏磊教授團隊,再度拿下了獎項。對於三位教授而言,拿下沈甸甸的獎座,稀鬆平常,然而,對於莊淳富與劉欣宇來說,此次不再隱身於學弟團隊背後,首次參賽便獲得大獎,是意外中的事,卻也不是太訝異。
(左為劉欣宇,右為莊淳富,於頒獎現場與王文俊教授及跟隨機器人合影)

研究室的倫理是這樣,老師不在實驗室時,博士生是碩士生的小老師,負責幫忙解惑、看進度。雖然參加校外競賽多是由碩士生組隊,但背後都有高人,也就是直屬博士生的協助。而王家班採取學長帶學弟的制度,是在碩士生入學時,除了研究方向與博士學長近似者之外,其他人就由老師指派學長,而學長平日就負責帶領學弟。因此這次參加金矽獎的作品,分別由二人的直屬學弟設計製作,因此掛名本就理所當然。


跟隨我,到幾樓?
為了鼓勵學生、增強實力,並且期待對學生往後就業帶來助力,因此王文俊教授總會要求學生參加金矽獎賽事。莊淳富的小隊是以「跟隨我,到幾樓?」作品獲得評審團金獎。這件作品的設計目的在於製作自主跟隨主人與自動搭乘電梯的機器人,且基於其能載物的特性,能讓機器人負責為主人提取重物,提供主人便利的服務。
首先在跟隨功能方面,透過影像辨識的技術以及紅外線距離感測器來實現跟隨主人的機制,不論主人是一般行走速度、快步走、很慢甚至是突然停止,機器人都能如影隨形的跟著,且在遇到障礙物時亦可自動閃避,並與主人保持一定距離。在搭乘電梯功能方面,透過機械手臂與其上所架設之微型針孔攝影機,可實現機器人自動搭乘電梯的機制,由主人透過人機介面給予機器人目標樓層命令,到達指定樓層出電梯後便繼續跟隨主人。此機器人可運用於大賣場、醫院、機場等場所,最終達到攜物、跟隨、自動搭電梯等服務目的。

如此具人性化的作品,其發想與製作,是自二年前王文俊教授的國科會計畫延伸而來。教授與學生搜尋國內外網站與資料,才得出製作此項功能機器人之想法。
王家班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就是機構組裝,全都是學生獨力完成;而寫code以及功能也由學生親自上陣。也因此,王家班的機器人外型總是沒有太多修飾,雖外觀精簡,卻極具功能性。

跟隨機器人最原始的機構,有四個輪子。不過在測試時,容易發生騰空的現象,因此團隊才改成三個輪子。整個機器人在機構部分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完成,然後用了一年的時間測試其功能性。
由於各家電梯面板在設計上略有差異,因此考量通用性及便利性後,莊淳富團隊採用殘障用電梯面版規格作為設計依據。而科四館內的電梯,就是他們花了一年反覆測試的主要地點。

得了金獎,同時亦肯定了團隊的努力,不過莊淳富表示,所設計的「自動跟隨並按壓電梯機器人」若要商品化,肯定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目前雖已達到預期的功能,但還有許多尚待改良之處。進一步說明,此機器人在跟隨部分完成度較高;而自動按電梯的部份,則易受環境及光源變化而影響其控制的準確性。因此,他也期待學弟妹能夠繼續改良與精進該機器人的功能性及對環境的適應性。

智慧型撿乒乓球機
在這次比賽中,劉欣宇則是分別因跟隨機器人以及智慧型撿乒乓球機而獲獎。撿乒乓球機是碩士生丁彥智的畢業作品,劉欣宇是他的直屬學長。
說起這台智慧型檢乒乓球機的設計源由,是為了服務打乒乓球的人,讓他們能盡興打球,不用因為撿球而中斷手感。這部機器人為可移動式輪型機器人,能在桌球場上快速移動,扮演球僮的角色,讓打球的人不用花時間撿乒乓球。整個系統將以微處理器為控制中心,控制輪型機器人的移動,再加上CCD影像擷取裝置,利用BASIC STAMP軟體程式執行演算法,實現機器人撿拾乒乓球的動作。當機器人以CCD發現到乒乓球時,則會儘速執行撿拾乒乓球。若無發現乒乓球,則會進行隨機搜尋乒乓球。當場上的乒乓球已清除,或是蒐集數量已足夠,機器人會自動歸回乒乓球收集站,將球倒至收集盒裡,接著保持待命。另外,為了防止機器人妨礙球員打球,會設置打球區域避免機器人誤闖。

當然,機器人還是由學生自行購買材料組裝。他們改裝一般市面上的自走式吸塵器,採用原來的機身當作載台,自行在上面增加一個壓克力容器和強力的直流馬達,壓克力容器負責做為儲藏乒乓球的空間,而直流馬達負責用來吸取散落在一地的乒乓球。使用影像模組當作機器人的視覺,追蹤指定的特定物體,也增加了機器人的避障功能,使用觸碰感測器來偵測前後左右是否有障礙物,最後利用紅外線歸位裝置讓機器人知道要如何回到原點。

點子很有趣,而且,劉欣宇以持平的眼光來看,認為這件作品完成度極高。他說,這件作品功能已相當完整,目前只要穩定性再加強,並且增加智慧功能,應該很快就可以商業化了。不過團隊也表示,由於原先硬體就已經固定成型,要在新增其他零件上去並不是相當容易,大大的降低了擴充性。將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能結合機械相關背景的科系,利用Solidwork設計出設計圖然後開模,做出符合要求的硬體,不再受限於原有的硬體。

拿到了第一個金矽獎,對莊淳富而言,得獎是課業中額外的bonus。他笑說,他現在全心想著都只是:努力趕快畢業。對於未來的方向,他說,走學界或走業界其實都不錯,一切順其自然;至於劉欣宇,他謙稱,一切都是團隊的合作努力。對於未來,因為興趣所然,已經確立了從事學術研究的目標。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找到你的九九乘法表-電機系鄭國興教授


九九乘法大家都會背,但如果運用在電子學呢?有哪位老師會鼓勵學生「臨時抱佛腳」?
鄭國興老師的獨特學習模式,不但活潑有趣,還將繁複的電子學,簡化成單純的物理現象,連非理工科的人,也能瞭解什麼是「飄移電流」。他常鼓勵學生考1.5名就可以了。這個1.5名哲學,可不是阿Q哲學,而是實在寬廣的目標…

只要不停下來,就不會落後
鄭國興老師的一頭白髮,在資電院老師群中,配上他的身高,頗為醒目。突兀的是,他的臉上皺紋並不多。他打趣地說:「我的白髮是遺傳。而且我不只有白髮,還有白目。」他的白目其實只是白內障。鄭老師愛看書。就算白內障開完刀,還是堅持拿著放大鏡看『十月的天空』。他說,這本書教會讀者,人是可以作夢的,只要不停地一步步走向目標。

就算走得不好,走得慢,只要「不停下來,就不會落後」。這是鄭老師的信念。從國小一直到博士班畢業,他說,小一之後,就只有高三和研究所入學拿過第一名。他認為讀書不需要繃太緊,只要跟第一名站在一起不感到自卑即可。人生有太多需要關注的面向,因此沒拿到第一名,不表示能力差,而是有其他重要的面向值得投入時間。第一名的學生只有一位,但優秀的學生可能就有幾十位。在人生中,他,也包括他對學生的期待,是像個能持續競賽的馬拉松選手。

學生時代熱愛物理,熱中於推導物理現象及化約公式的過程。對物理這門學科,他從來就不靠補習和參考書,也常常是同學的小老師。他說,物理成績好,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擔任小老師;同學問的問題,就等於替自己篩選拿手與不拿手的題目了。大學聯考沒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台大物理系,但他毫無所謂地念了電機系。在大學,他打球、追女友,以第十名的成績畢業。

托學生的福
他的成績向來不是頂尖。就如同他所形容的:就是中上。不過,他的學生儘管也學習1.5名的哲學,但是在對外競賽,成績亮眼。電機系辦門口的榮譽榜,他因著學生參加97學年度大學校院積體電路(IC)設計競賽獲獎,也在榜上。他謙稱:都是托學生的福。
電機系學生對鄭老師的評價頗高。就算不點名,他的課仍有高出席率。對於教學,他有自己的想法。
打從學生時代,他便立志當老師。大學時代的家教經驗,讓他愛上了教學這件事。他說,教書是件愉快的事。原本,他只打算當名高中數學或物理老師,因緣際會成了大學電機系教授。已經任教了將近二十年,他仍不改熱誠。他說,到現在,他還是很愛教書,也對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唸書也仍興致盎然。
在課堂上的鄭老師,從來不點名。他認為如果內容值得學生聽的話,他們就會出席。他不喜歡用制度強迫學生學習。因為老師負責給學生東西,但學生自己判斷是否願意吸收。雖說他不覺得學生蹺課是嚴重的問題,但是他倒是認為,蹺課的不智在於成本太高。花錢看一部院線片,就算很難看,錢都花了還是會乖乖地坐著,有一搭沒一搭地看,等散場。上一堂課成本計算下來,絕對比一場電影還貴。所以,他說,蹺課最好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才值得。
說實話,老師帶領學生的方式相當特別。他不要求學生設定美麗的目標,也不要求學生一定得拿第一。他強調,要作自己辦得到的研究,不必要追求與諾貝爾獎得主等質量的研究,但追求目標的過程當中,處處盡心,不讓自己有遺憾才是最可貴。他要求學生,要在台大生、哈佛生面前不覺得自卑。拿1.5名的人,或許可比拿第一名的人,能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能cover最多東西的基本想法,才是最有用的想法
曾聽過學生反應,上課聽不懂老師的授課內容。問鄭老師,萬一學生不懂他的授課內容該怎麼辦,會調整內容難易度嗎?他引述了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的「挑戰與回應」的理論:「文明是誕生於對事物的一連串挑戰與回應」。這是指,太優裕的自然環境產生不了文明,因為缺乏了對生存的努力;太嚴苛的環境亦然。因為得奮力為存活而鬥,無法建構文明。同樣的,學習也是,學習的內容太簡單或太難均不恰當,需要有點難度,才能真正地學會。
他舉九九乘法為例子。九九乘法每人都會;
5×7大家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回答,但是17×35,大家可能就得拿出紙筆計算了,但是17×35並不需要死背,因為那並不是重點,會九九乘法自然就會運算出答案。更進一步說,無法背誦出17×35的答案,不等於不會九九乘法;而5×7的答案無法立刻答出,那就等於不會九九乘法。他表示,九九乘法表只有懂百分之百與不懂這二種分別。
所以,學習也是。基本的要素才是最重要、最需貫通瞭解。花俏的公式其實來自於最基礎的原理,因此,與其花時間搞懂複雜花俏的公式,不如先徹底找出自己當門學科該學習的基礎為何,並且熟記在心。他自承,自己讀書時都會想基本面,比如PN Junction是元件的基礎,電子元件是電子學的基礎。簡而言之,他讀書學習不忘找出該學科的九九乘法表。
他開玩笑地表示,印度背的是99×99表,所以數學比我們強太多,但重點是,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因此需要自己找尋基礎知識,拿捏尺度、學習該課程精華。

私門學習法
關於學習,門道其實很多。他以自己的經驗建議,學習時,設定目標如果太高,容易使自己氣餒。比如,設定一個月念好電子學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不如設定自己一天看懂頻率響應,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區分成幾個小塊,然後完成拼湊。所以,他會教學生每門課都得分析基本面,再繼續深入學習。
還是不懂怎麼辦?除了問老師之外,他說,就是把自己當老師,才會試著用不同角度和想法解釋問題。他笑稱,電腦不強,但教女友電腦的時候,就會自習變得很強,就是這個道理。
鄭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他的私門學習法:

臨時抱佛腳
從小,課本書中、老師口中,總叮嚀千萬不可臨時抱佛腳。鄭老師可不這樣想。他說,為了求all pass,臨時抱佛腳有其必要,因為當下腦袋的CPU執行速度最快。因此,先設法pass,不過考試後還是得弄懂,並且整理下來,或許有可能因而頓悟,可別辜負了這段最有效率的學習黃金時間。
他強調,臨時抱佛腳是在不放棄每一科的前提下才會成立,畢竟大多數的學生為了求單一科目pass,因此會選擇放棄其他科目而救他們所謂的重點科目。此舉卻會為後續的課業學習帶來極大影響。


慎選讀書地點
讀書地點會影響讀書集中力。鄭老師在學生時代,考試前,總會在圖書館花上將近十小時唸書。他總選擇角落的位置,既不容易被打擾,也不容易離席。
在初任教職時,他總會在麥當勞讀書、寫講義。他說,在吵雜的環境,反而會在心中建立冷漠感,使自己不受背景雜訊干擾。

走樓梯,不跳高
這不是老師對學生體能的建議。老師喜歡對學生舉此例。他說,看到一個人站在頂樓,眺望風景,羨慕之餘,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樓梯,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花時間練跳高。他舉例表示,要一次跳躍到三樓,任誰也辦不到,但如能找到樓梯入口,就算是101也可以走到頂。其實,老師指的就是學生該給自己設定可及的目標,逐漸增加難度與廣度,而不是一眛地為了達成能力不能及的目標而浪費時間,徒增挫折。

如何學好電機系課程
鄭老師認為電機系學生最怕的電子學,其實不難。很多學生提到公式就搖頭。鄭老師說,許多公式本質不難─畢竟發明公式的人都已作古。他建議,先找到最簡單的公式,再將公式簡化成簡單的物理現象,再找出自己的九九乘法表。所謂的物理現象,是可以從生活經驗中觀察出,比如「受力面積小,壓力就大」的定理,透過自己親身觀察,就可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他強調,千萬別把繁複的公式當寶。
另外,他建議學生分清難與煩的不同。他說,解偏微分方程式是難;做十位數的乘法是煩。需多瞭解其中的不同,並尋求其最基本的九九乘法表,而不是死背答案。他以自己教書生涯中的第一門課為例。當時他負責教授第二學期的半導體元件,但是他其實完全沒修過相關課程。他笑稱,自己對這門課的知識,或許還比不上坐在課堂上,已經修過一學期的學生。他說,當老師最大的好處,就是腦袋CPU執行最快,因此他拼命利用時間加上自己獨門的九九乘法,很快就弄懂了半導體元件,而且,從頭到尾,沒有學生發現老師原來的程度比自己遜。

給學生就業的建議

許多同學對於獲得博士學位與職場定位總感到矛盾與衝突。對此,鄭老師提出相當巧妙的見解。他認為,每個學位都是一個台階,站上更高處,就可以看得更遠。而與此同時,鄭老師也語重心長地表示在職場中,得要觀察當下環境成功之人的特質,並且見賢思齊。如果身邊的人都不具如此特質,那麼,或許該考慮換個環境。只有三層樓高的房子,是看不到一百樓的風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方式;老師也是。不同的老師,也有不同的教學方式,給同學不同的啟發。鄭老師憑著活潑的方式與獨特的教學理念,為電機系學生開啟另一個學習思考的面向。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Meet the new teacher-資工系葉士青助理教授


老師的年齡以及學經歷總會引起學生間的竊竊私語。年輕教師容易讓學生感覺親切;學經歷嚇人的老師,是學生仰望的對象。近來資電院的新聘教師,資歷總是令人不禁豎起大拇指。資電院下學期新聘的四位教師─電機系一位;資工系二位;網學所一位,不僅年輕,而且學經歷也同樣令人不容小覷。

葉士青教授是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專長領域為:人機介面、互動式技術、神經運動復健學、認知科學。畢業後在學校當研究員一年後,回到台灣。中央大學助理教授,是回台的第一份工作。
沒留在美國,他表示,因為所學與醫學產業相關,而台灣新竹生醫科學園區的成立,以及聯大系統的資源,此時返國服務是最佳時機。中央大學有良好的跨領域合作,因此成了在最佳時機之下,最好的選擇。他期待,能夠在中央能夠與優秀先進有許多合作的機會。

學生時代的葉士青認真勤學。不過,正如他所說,不同階段不同過程,會有不一樣的求學態度。博士班時期,為了獎學金,得兼任研究助理,也因此無法全職認真用功,從而學會效率與時間分配。
首次離開學生身份角色,成為人師,他希望自己能夠是個平易近人的好老師。他強調,未來,他的教學理念是要讓學生不只學到理論,還能動手實作。在課業要求上,他可是一點都不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新學期,新氣象,對老師如是,對學生而言,也如是。期待葉老師能夠為資電院以及學生帶來另一股活潑的氣息。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運用科技關懷弱勢 ─資工系周立德教授


今年,是周立德教授收穫滿滿的一年。不但從小孤獨慣了的他,終於成立個美滿家庭,還獲得優良導師獎。而他主持之國科會跨領域計畫「行動關懷社會之建構與服務」,也於7/17日假陽明大學舉辦成果發表會,會中出席來賓包括產、官、學界以及弱勢族群代表。周立德教授藉此發表會提出「關懷產業」之構想以及願景,獲得在場來賓一致贊同。誠如參與研究的成員表示,此領域的研究是條辛苦不見掌聲的不歸路,但周教授與其他團隊成員,卻願意堅持,期待貢獻社會,造福更多的弱勢團體。

城市教授的勞苦大學路

周立德教授是台北人,在海洋大學念電子系,台科大修完碩博士。在博班時,搭火車南下到中正大學,當他看見綠油油的田野,才發現自己是貨真價實的都市孩子。
不過可別以為他就是養尊處優的都市孩子。因為家庭經濟不理想,他大一暑假開始,每晚都得打工。一個星期就得兼六天家教。家教完畢後,還得立刻跑到餐廳洗碗、或是貼海報,等一切忙完後,才有時間坐下喘息、複習功課。等於他在大學時期,為了打工和功課犧牲了所有娛樂。不過,周老師本來就把功課當作最大興趣,因此,他並不以為苦,而且就算再怎麼累,他還是堅持不蹺課,還是個只坐最前排的好學生。
從電子系畢業後,老師先在學校的電算中心擔任助教一年,接著考進台科大碩班並自台科大完成博士學業。問老師為何當初沒計畫出國深造,老師表示,當年學生出國多是為了得到相關學術的第一手資訊。而他除了經濟狀況不允許外,現代資訊科技發達,不一定要負笈國外才能得到第一手資訊。

不善交際,喜歡當老師
上課時的周老師口才便給,但是實際上的他卻自承因為獨生子之故,個性害羞內向,不善交際。也因此,學術界是他覺得安全穩當的環境。從第一份TA工作開始,他持續任教至今。他說,教書是興趣,而且與學生接觸,可以讓自己感覺年輕。
他認為,理想的老師應該是學生談得來的朋友。他也希望學生能夠與他無話不談。學生上課打瞌睡,他能體諒,也許前晚唸書熬夜。但是周老師認為,只要坐在課堂總會聽進授課內容,比蹺課來得有收穫。他也曾經當過學生,知道學生總視發問為畏途。於是他上課時總不忘問學生懂不懂,而學生其實只要搖頭或點頭表示就夠了。只要有一個人搖頭,那麼他便會特別再次講解。
問他對學生的態度。他表示,現在的學生比以前聰明,也越有自我想法,所以在帶領上的確越來越得花心思。對於大學生,他的態度是體貼關心;但對於研究生,由於是「師徒制」,所以他的期待很高。他笑稱:資工出品的成品得十分完美。
他說,畢業的學生幾乎都還是固定與他保持聯絡。獨生子的缺憾,如今透過如子如友的學生和自己的寶寶得到了彌補。

畢業後論文可丟垃圾桶
周老師丟出這句相當震撼的話語。他說,論文是學習改善、解決問題並呈現的方法。而且,資通訊領域研究日新月異,不能做了一個研究便抱著不放,不求瞭解更新的技術知識。他強調,他帶領研究生的要點是:引導態度與過程、方法。他說coding差不是問題。技術,永遠可以彌補;而態度才是最重要。他自豪地表示,自己帶的第一批學生已經入職場12年了,而這十幾年來,他的學生多在業界發展,而且幾乎沒有人受到金融風暴的波及。

行動關懷系統後續
提起「行動關懷社會之建構與服務」這項計畫,他說,肢障人士有其可茲利用之資通訊輔具,然而,認知障礙人士卻因為手腳健全,沒有人意識到為其設計輔具的必要性。放眼世界,由於為認知障礙者設計輔具難度極高,因此願意認真投入研究者寥寥無幾,政府部門與產業界也無人願意投資。老師領導之跨領域團隊的研究為世界領先。然而,誠如周教授所說:是悲哀的領先。
目前計畫成果,針對遲緩兒喘息服務方面,已透過資訊網路科技,建構出生長遲緩、身心障礙兒之支持網路,提供臨托、諮詢、就醫協助、陪伴手足、陪同復健、領藥等服務。目前與天使心家族基金會合作,實際運作了將近半年,整套系統算是臻於成熟,唯一後續的問題,便是系統維護。
另外,針對認知障礙等精障人士,支持其就業,重返社會/職場之科技輔具,目前仍在實驗階段,未來如要大規模運用仍須各方配合。
每一個研究階段,都會給整個團隊帶來新的啟發與領悟。由於精障與遲緩兒類別多種,未來如要將此科技輔助系統商品化,勢必得先能達到客製化的能力與目標。如果能有產業願意將此系統商品化並推廣,或是政府願意提供研發經費,將能提高這所謂的「關懷產業」推動力,讓既有技術,能夠得以開發成符合所有關懷族群的貼心服務,達到學界、產業界CSR的目標,將會是所有弱勢團體之福。
關於周老師之研究計畫,本院院訊第三期有圖文解說介紹。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專訪電機系邱煥凱教授


文/張翔皓(電機四)

審稿/邱煥凱教授


高頻電路是如何和我們發生關係的呢?試想市面上各種多媒體(multi-media)功能的手機、高速便利的Wimax無線網路發射基地台、日益普及的光纖網路,這些亮麗的科技成果背後的關鍵技術都是高頻電路,而愈來愈高頻的電路,當然也需要更精密的量測儀器才能夠測量。這些精密儀器的建置過程為何?實驗室中進行的研究有哪些?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特別訪問電機系邱煥凱教授,請他為我們解惑。以下就是關於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的訪談內容:

成立過程
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的成立是靠許多前輩的資源與計畫累積而來,像是經濟部的科專計畫、教育部的通訊教育改進計畫、SOC教育改進計畫與各個國科會的計畫,才逐漸建置而成,畢竟較為高階的研究所需設備,不是一兩位教授便可建立。目前電機系的電波組、固態組和電子組皆須使用這個實驗室。實驗室是於七年前邱教授進中央大學任教之時正式建立。不過在此之前,詹益仁教授、辛裕明教授已建購一些設備。這個實驗室中最主要的是在量測高速的元件、高頻電路(混合訊號、類比電路、射頻電路、微波毫米波)、光纖,頻率最高有到110GHz。

實驗室中主要的儀器供應商是安捷倫公司,在建置110GHz網路分析儀時期,因為整套設備非常昂貴,公司的高階主管還特別數度從美國飛來和院內教授開會討論,然後以特別折扣將設備賣給我們。不過整個實驗室並不是一次就建成,而是前後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以網路分析儀為例,第一次購買的價格是三百多萬,操作頻率為50GHz;之後安捷倫提供了優惠,先讓儀器從50GHz升級到67GHz,再升級到110GHz。因為這種儀器非常精密,所以價格極為昂貴,包括儀器所使用的探針座,都需要經過特別設計。一對探針就大約三十萬元,線材1cm大約就要一萬元,如果使用上不夠謹慎,也許量測一次就會造成損壞。因此這些儀器除了價格高昂外,維護也不容易。
所以幾乎只有博士班的學生,並且需要經過資格訓練與考試才能使用儀器。邱教授也特別提到,連在美國,要擁有這種等級的實驗室,也得要是排名前三十至五十名的學校,也因此位於中央附近的長庚、元智,甚至清華、交大偶爾也會來借用實驗室。

研究內容
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主要的研究內容是高速、寬頻的元件與電路的量測。邱教授提到,像是一般手機的頻率現在來看並不算高,而且因為工業界已經做了很多,已屬成熟的產品。由於學校是以發展學術為主,因此在學術研究上,比較沒有切入的點。所以以他的實驗室為例,主要研究是關於無線寬頻傳輸:30GHz-60GHz毫米波的多媒體(multi-media)無線影音的傳輸,傳送高速、大量的影音資料。以前陣子很熱門的Wimax來說,也是一個高速無線的寬頻傳輸,大概在三年前邱教授的實驗室就有作過相關計畫。簡單來說,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主要研究頻率高的無線通訊IC,而這研究也可同時與電機系的特色實驗室—微光電實驗室合作,因此本校能夠有能力實作高頻元件。

邱教授提到,在學校內的研究目標大多不是做出一個封裝的上市產品,而是主要為一些基本元件、基本電路的探討,能夠比業界稍微早一步去熟悉還未發展成熟的元件,或是業界成本上較無法負荷的研究。台灣學術界可以在國家晶片中心(CIC)下線製作晶片,可以說是台灣獨特的現象。邱教授提到,當他去國外參加一些重要的研討會,例如世界性的亞太微波會議,會場上研究成果海報展示區,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是來自台灣。由於這種研究要花非常多的經費,台灣在這一方面可說是比起其他的國家來得幸運。

邱教授提到他的實驗室訓練學生,會依博碩班而分成兩種方式:碩士班訓練他們踏入產業界所需要基本的技能,包括電路設計、量測、模擬等等,題目就是跟隨著業界的題目。實驗室剛成立的時候開始做的題目為Wideband CDMA,就是3G手機的關鍵技術,還有所謂的RFIC(射頻IC)以及WLAN(無線區域網路) 802.11n,5GHz的頻段,再來就是三年前的Wimax;博士班的學生因為必須要有一些學術性的成果,主要就是將一些古典微波和電磁理論的技術利用於微波的半導體製程中。因為之前的IC設計主要就是數位、類比、電子學,但是高頻電路諸多需要考慮的條件必須是以電磁學的理論作為基礎架構,將這些理論放在一般的IC製程裡面,這其中就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作,比如說,將需要電磁模型去解決的問題用電路的方式來解決,特別是所謂的被動電路如高頻下傳輸線的模型、濾波器等等;把一些電路微小化,將高性能的元件作到IC上。


產學合作
邱教授提到,因為這個實驗室的研究內容和工業界相近,於是實驗室建立後與業界、財團法人的合作相當密切,像是Wideband CDMA就與台達電合作了兩年;主、被動元件,電晶體的高階製程則與台積電合作四年,另外還有像是工研院目前有兩個平行的計畫:與工研院的資通所則是針對功率放大器攜手合作;另外與電光所進行 3D IC的細緻層打洞穿孔研究。而博士班做的就比較像是這種先進技術的開發。


學術界v.s產業界
由於邱教授至中央大學電機系任教前,曾在業界服務。他提到,在業界目標明確且時程短。舉個例子來說,同樣的計畫,如果在學界,可能需要數位教授以多年期的整合型計畫來執行。但是如果在業界,就會要求短時間就要做出成果;另外就是不管在多大的公司,裡面的儀器,都很難達到學術界的等級。印象中他曾經在美國的國防軍火公司有看過類似等級的儀器;當他第一次去到業界進到他們的研發部門實驗室,見到的是幾排桌子、電錶、power supply、function generator,設備非常的基本。邱教授說到,業界的投資大部分是在於生產組裝測試的部份。一條生產線的設備標準得花上好幾億,但是研發部門的設備就沒有那麼完整,時常是以達到某些檢驗標準為目標,能夠使用的設備非常有限。

經過了邱煥凱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到系上如此特別資源。邱教授在訪問的過程中強調,如此規模與水準的高頻量測實驗室很可能是同學在往後學習、工作過程中能夠碰到最好的設備了。邱教授也勉勵同學在選課時要有一致性,以達到完整的學習與訓練,不斷地練習與充實自己,能夠將知識內化為一種直覺的反應,在碰到問題時,就能夠迎刃而解。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不起煩惱心


不是每位教授都是天才型,也不是每位教授都能對研究孜孜矻矻。就如同不是每位教授都適合做出石破天驚的絕世研究,也不是每位教授都能對學生有著滿滿的耐性。當然,二分法不適用於複雜的人性上。通訊系陳逸民老師在求學時代是匹考試黑馬(這可是有言外之意);就教學而言,他是個對學生有同理心的教授;做研究,則不是陳老師全心貫注的重點。雖然一頭白髮,但陳老師卻是個時時期許自己不起煩惱心的人。

獨立思考 主動學習就好
陳老師對學生的期許,其實很簡單,就是「獨立思考」。他不要求學生廢寢忘食,也不希望學生什麼活動都不參加。因為他自己在台大電機系就讀時,也是以著同樣的學習態度,跌破眾人眼鏡,通過大大小小的考試。
他在學生時代,並不是什麼成績出類拔萃的風雲人物。沒補過習,偶爾還會偷懶,是那種寒暑假作業拖到最後一天才做的那種學生。所以大學聯考前身邊的人認為建中畢業的他只考得上中原。當他考上第一志願台大電機時,親朋好友訝異不已。他說,他並不是用功的學生,也沒特別喜愛唸書。如果真要深究他為何能夠過關斬將,他說,他靠的是「獨立思考」。他課後總會思考課堂中老師講授的內容,自己發掘問題,找出解決方法。而這一點,他認為,是自己比其他同學強的原因。
也因此,好脾氣的他會因為研究生不願意獨立思考,不願意嘗試解決問題而發怒。

不強求學生
他總會對學生說,要主動把握機會學習,多請教老師。但他知道對年輕學子而言,要他們做到並不容易。他開玩笑地說:因為不容易,所以成功的人總是少數。這是一種差異性呈現。
他說,他並不介意學生在課堂上趴著睡覺,畢竟學習過程中,老師帶領只是一個部分而非全部。透過自修,還是可以進行學習。儘管他以前不愛問老師問題,但他如同院內其他老師一樣,非常歡迎學生發問。無論是課業、觀念,甚至是人生問題,他一概願意傾聽,提供意見。學生不用怕問了所謂的蠢問題。他形容,學生聽不懂,就當作是系統沒有調好,訊號不清楚,這就沒有所謂的蠢不蠢。雖然他形容自己對學生的態度是「仁慈」,但他強調,考試該當還是照當,絕不放水。
不過他還是會疑惑,以前的電子電機領域的學生,包括他自己,很享受debug的過程,一找到bug就很開心。但現在的學生似乎失去了所謂工程師的特性。即是面對問題,解決差異的能力與執著。
陳老師鼓勵學生未來就業時,盡量往自己的興趣發展。像他就讀於電機系時,由於喜歡實作,所以轉向通訊領域發展。


萬事隨意
陳老師曾經在元智大學授課。私立學校的壓力頗大,讓他白了頭髮。他從佛學中慢慢找到了讓自己心胸放寬的想法,而佛學也讓他的人生態度轉為隨緣不強求。
所以,二名女兒大學就讀的領域與方向,他也不干涉。至於他,有機會的話,他想學些樂器,學習音樂,甚至更為潛心向佛。人生隨和隨緣,陳逸民教授就是做如是想。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真的是「天大地大台科大」? 聽聽陳彥文教授怎麼說


文/呂哲安、林映辰、 楊筑鈞(通訊三)

四技自民國八十八年起,開放高中生以大學學測成績申請入學,報考的人數有逐年遽增的趨勢,更在近幾年不斷地祭出高額獎學金的利誘下,吸引了不少高分群的學生捨棄唸一般大學的機會,轉而就讀科技大學。

近十年來,兩所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與台北科技大學,更在「企業最愛大學」排名中迅速竄升,直追台清交成等一線名校之後,打敗許多國立大學以及私立名校,實力不容小覷。到底科技大學是如何能擊敗眾多大學,深獲各大企業主的青睞?一般大學生與科大學生之間的差異何在?科大學生除了一般所認知的實務經驗豐富之外,究竟還有哪些優點是一般大學生所比不上的呢?我們又該怎麼彌補這些不足之處,增進自我的實力以拉近彼此間的差距?

科大生重實務 大學生重理論
畢業自台科大博士班的通訊系陳彥文教授表示,以他對自己研究生的觀察,一般大學畢業生在研究主題的敏感度或思考模式上優於科大畢業的學生,在開會或是討論論文時也能比較快進入狀況。以作研究為例,科大學生在研究一個主題時,會很直覺地去想該怎麼做,並認為以理想狀況下做出的假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而困住自己,沒法跳脫這樣的思考,進一步地作出更完善更合理的假設。

他點出,研究本來就是走在實務前面,現在的假設或許在目前的環境是作不到的,而所謂合理的假設是指在未來的幾年內應該可行,或配合一些環境條件下有可行性,科大的學生就比較難去思考該做怎樣的假設是較為合理的。簡單來說,一般大學生較會往前跳一步思考,而科大學生容易去質疑假設的合理性,但這沒一定是好是壞,理論與實務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若理論過於天馬行空也不恰當。

他也談到,在英文學術論文的研讀上,科大學生會顯得比較吃力,比一般大學生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許多英文字詞甚至要逐字查過一遍。不過相對地,科大學生給他的感覺,是比起一般大學生還要來得用功許多。通常能考上國立大學研究所的科大生都是班上前幾名的學生,他們都是經過了一番努力後才能有現在的成績,所以除了實作能力強之外,求學態度上也比一般大學生來得積極,在習慣了一般大學研究所的環境之後,比起一般大學生更能兼顧理論以及實務。

至於該如何彌補一般大學生實務經驗上的不足呢?他認為專題是一個訓練實務能力不錯的機會,除了補足平時實作機會不多的缺陷,也能實際應用從前學過的理論,而且比起學校實驗課的訓練更為紮實,不僅能夠學習到一個團隊的運作方式,更可熟悉該如何分工合作。像以科大的師資來說,他們多不以發表論文見長,而是強調實作經驗上的資歷,因此在課程學習上較講求科大學生實作方面的能力,所以他們的實作能力相對地比一般大學生好,但若一般大學生能夠好好認真的研修專題課程,可稍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珍惜機會 善用資源
而談到為何科大畢業生能在企業最愛大學排名中領先眾多國立大學,他認為這與實作經驗多寡有關。科大畢業生之所以能獲企業青睞,一是他們在剛進企業時,能比一般大學畢業生較快速上手,二來像來自台科大等在技職體系中屬一流學府的畢業生,在態度上比起一般大學畢業生更為敬業,更珍惜這樣的一個工作機會,展現在他們的工作表現上。而以中央的學生來說,或許因為在升學的過程較為順遂,所以較不懂得去珍惜到手的工作機會,在工作上的態度與表現就會輸給科大畢業的學生,這部分,中央的學生在心態上需要調整。不過他認為中央的學生仍頗具潛力。

他給中央的同學二點建議:一、珍惜並懂得善用中大提供的學習資源與環境;二、若未來將走入職場的同學,應在大學與研究所階段努力培養自身的實力並建立正確的態度。同時他也勉勵同學對於必修科目不要輕易放棄。因為同學現階段還不確定自己未來會走入哪個領域,因此無法馬上就確定哪個科目是對未來有所幫助。

以系必修科目來說,都是某一專業領域的基礎,也許現在同學還不曉得這些科目在未來帶來何種助益,還難以想像以後這些課程未來將與工作如何相關,這都要接觸到專業領域後才會發覺到其重要性,因此同學不應排斥任何一個科目,哪個科目對自己好,在現階段都還很難說,重要的是要能投入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積極認真的精神與態度。一個人的競爭力不在於能力有多強,而在於處理事情的態度以及對工作的敬業度,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培養出來的,無關於在專業科目上的表現。

態度,將會決定你日後的發展。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IEEE 國際設計及分析電子電路與系統研討會


劉仁傑是鄭國興老師的學生,目前就讀電機博士班四年級。他於今年四月獲得資電院補助,前往捷克參加”IEEE 國際設計及分析電子電路與系統研討會”。他直率地表示:
跟用不用功無關,對博士班學生而言,在苦悶的研究生活中,參加國際研討會不但可以增廣見聞,還可以是個慰勞自己的好方法。尤其是平常到不了的國家,如捷克、希臘等等。

為了參加這場研討會,劉仁傑去年十月便投稿,並獲得錄取。這篇題為:”0.5V 160-MHz 260Uw All Digital Phase-Locked Loop” 的Paper,是他和工研院於產學合作計畫之下共同完成。行前,劉仁傑還特別在鄭國興老師以及其他二十幾位研究生面前,模擬發表。老師也特別修改了他的投影片。

在這之前劉仁傑亦曾遠赴希臘和瑞士參加過二次IEEE國際研討會。因此,這次於捷克所舉辦之研討會,劉仁傑會前並不是太緊張。第一次出國時的尷尬,讓他從那時起便注意精進英語會話能力。所以他在台北大學進行研究時,總會找外籍生交談,練習英語會話。因此,這回全程英文對他而言,並非難事。

不過,這回研討會規模較小,也因此他必須在主要會場,面對七八十人發表自己論文,讓他上台前倍感壓力;而因為下一位發表者臨時缺席,讓他多接受了三個提問,足足回答了四個問題。問他對自己的表現滿意與否,他表示,四個提問中,其中三個自認答得四平八穩;只有一個他覺得可以答得更好─事後,鄭國興老師也就這個問題與他討論過答案。

親睹大師風采
劉仁傑說,並不是很多研究生喜歡參加研討會。他們的理由之一,便是論文可下載,不需跋涉千里參加。對劉仁傑而言,參加國際研討會,最大並無可取代的收穫是可與論文作者實際接觸。他一直記得第一次參加研討會時,赫然發現與自己大學念了四年的電子學教科書作者─Kenneth C. Smith同場,讓他興奮不已。

對於未來,劉仁傑為自己設定一年半內畢業的目標。畢業後,想從事教職。他打趣地說,還沒畢業前,只要還有出國參加研討會的機會,一定會再報名參加。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認識新同學

(左為:Chibi。右為:Zakaria)
資工系陳慶瀚教授的MIAT實驗室,繼去年之後,今年暑假再次迎接法國國立高等電子及電子應用學院(ENSEA)二位實習生。這二位靦腆的法國大男生,將好好利用這個暑假,認真吸收在實驗室、在台灣的一切。

一進MIAT,二個外國大男生在實驗室的座位上,笑得燦爛。左右的學生正操著半生不熟的英文,邊比手劃腳地和他們說話。實驗室碩班學生說,他們很認真呢,對實驗室進行的研究很有興趣。儘管才到台灣三天,但他們臉上看不出時差的倦意。

Zakaria El Jaouhari
巴黎人,目前就讀於ENSEA二年級。ENSEA課程設計為三年制,前二年修習的是共同科目,三年級時才會分主修科目。由於ENSEA規定實習為必修學分,因此學生二年級時必須自己搜尋實習機會。Zakaria想在國外加強資訊與電子方面的知識與技術,而中大在法國評價亦佳,因此成為他的首選。
除了課業之外,Zakaria也想利用這個實習機會,多接觸台灣文化,比如美食、語言,他都很有興趣。

問他對中大的印象,他頻頻說很棒,很多綠意。這一點其實不難想像。法國的院校並不像台灣有著景觀規劃,反而像是配上小公園的辦公大樓。此外,教授和學生間的緊密互動也讓他羨慕。在ENSEA,教授和學生總是有距離存在,無法像這裡一樣,教授和學生互相請客,彼此開玩笑,而教授也願意隨時回答學生的問題。他認為,這樣子學習其實是比較有效率的。

Chibi Lounes
和Zakaria有志一同地選擇了中央。不過,在選擇前,他很努力地上網搜尋,做功課。他不想和其他人一樣選擇歐陸,想多看看不同的世界,因此和老師討論的結果,決定來中央。
對台灣的第一印象是:很熱、很潮濕。但期待看台灣的海,因此熱,對他而言,完全不構成問題。


他期待,在台灣除了能夠讓自己的資訊和電子專業知識能夠更精進之外,台灣的文化和語言,也是他關注的重點。
才三天,就迷上台灣的鮮榨果汁和多樣的蔬果,Chibi要在二個月之內大快朵頤一番,當然,還要交很多的朋友。

訪問結束後,剛好MIAT一位學生帶進來一大袋紅西瓜,也順便分給二位法國朋友吃,他們開心地接受了。看樣子,未來二個月,這二位法國新同學和MIAT全體成員的快樂學習生活可期。如果你在中大校園內看見他們,請不吝於給他們微笑或向他們打個招呼,讓他們的國外生活充滿溫暖愉悅的回憶!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Wireless VITAE 2009研討會


通訊博士班二年級學生孫郁婷,今年五月獲得資電院補助,前往丹麥奧爾堡參加IEEE Wireless VITAE 2009 研討會。在研討會中,孫郁婷發表論文,並接受到了文化衝擊,成為她求學生涯中難得的體驗。

孫郁婷是林嘉慶老師的門生,跟隨著老師研究通道。林嘉慶老師總會轉寄研討會訊息給學生,鼓勵學生參加。從信箱中得到這消息,孫郁婷毫不猶豫地寄上論文申請,並如願地獲得研討會錄取,於會中發表論文”Estimation of Timing Delay and Frequency Offset Using a Dual-Chirp Sequence”。

參加國際研討會是個難得的經驗,而北歐又是個令人充滿想像的地方,因此行前孫郁婷充滿了期待。奧爾堡是丹麥第四大城,但人口只有十六萬左右,都市化並不深,居民的英文程度不如大城市,因此孫郁婷和同學對丹麥行的第一個文化衝擊,便是語言。幸好,靠著居民的善意和比手劃腳,孫郁婷順利找到落腳處以及會場。

這場研討會其實是三場聯合舉行。孫郁婷所參加的研討會為第一屆舉辦。也由於是第一屆,因此大會流程無法事先掌握,孫郁婷開玩笑地說:「沒辦法安排行程」,無法趁機會飽覽丹麥風光。

研討會的衝擊

截至目前,孫郁婷參加過二場國際性研討會;一場於對岸舉行,接著便是丹麥。對岸的會議是代替林嘉慶老師出席。她打扮正式出席,到了會場赫然發現,其他人都是休閒打扮。此回參加IEEE的研討會,她便採偏活潑打扮,卻發現其他與會人士穿著正式。

在對岸參加研討會時,由於與會者多是同文同種,加上主辦單位的態度,孫郁婷並不覺得有太大壓力。而此回於丹麥,主辦單位相當慎重其事,而參加者較為國際化。全程英文也著實讓她花上三四天適應。

發表論文時,與會人士提出了頗為尖銳的問題,比如質疑實際運用的價值。她只好解釋著自己研究的是理論,還有作品的價值為何。除了問題內容尖銳外,發問者的各腔各調也讓她回答時有些吃力。幸好,她最終順利完成。

這場研討會她覺得遺憾之處在於英文不夠強。她說休息時間時,看到國外的學生圍著台大某位教授頻頻發問,相反的,自己對某些論文或學者很感興趣,很想多瞭解,卻苦於英文不夠好,只能讓機會錯過。她表示,由於學好英文的時機或許已經錯過,因此希望這次暑假開設的科技英文寫作,可以從中得到進步。


能夠出席國外研討會,孫郁婷深感獲益良多,也因而希望自己未來能有更多出席研討會的機會。對她而言,除了與國外學界人士知識交流之外,親身體驗不同種族的特性與生活方式,將會是人生的一大收穫。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我們成功了

今年五月七日,資工系學會舉辦了一場名為「夜上海」的音樂盛會。這個完全由資工系學生獨立策劃舉行的活動,從事前宣傳到活動舉行當下,在在都令人有欣喜的感受。踴躍的出席人數,以及網路上的好評,都是對這群盡心盡力的學生最大的肯定。


(文/資工系學會副系代 吳孟昌 )
說起資工音樂會,其實我們也沒有打算要打破什麼傳統,只是單純的希望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理想能夠在副系代任期的最後,勇往直前地達成而已。過去的資工音樂會是屬於資工週底下的一個小活動,藉由這樣的音樂會讓中央大學的學生能夠知道我們理工科系的學生多麼有氣質,只不過在每一次的活動中,來參與的永遠都只有資工系的自己人,而也因為資工週底下有太多的活動,所以宣傳更是無法完整與全面,於是,我們決定使資工音樂會成為一個獨立的活動。



這是個冒險的舉動。過去的資工週工作人員可以有幾十人,但這個首次獨立舉行的活動中,願意參與的工作人員卻只有十來人,當時我們也是心裡徬徨卻又裝做不在乎,但是秉持著有多少人就做多少事的精神,我們還是建立了一個團隊,並且定下了幾項我們一定要達成的目標,當然,這些目標最後並沒有圓滿的達成,不過我們已經得到最好的效果與回饋了。



這一次的資工音樂會,我們充分的運用了「話題性」,透過鼓勵人脈很廣的學生上台表演,讓他們的表演能夠吸引其他系所的人前來觀賞。或許該名學生表演完之後就會離開,但至少我們讓他們願意出席我們的資工音樂會。


當然,這次的資工音樂會也砸下鉅資宣傳,藉由各種不一樣的宣傳方式,我們希望能夠創造另一種的學生話題,我們要讓全校的人都知道資工音樂會在哪一天舉辦,同時,我們也廣發邀請卡給各處室的教職員工,希望他們能夠與我們共襄盛舉,此外,我們也將邀請函寄到表演者的家中,就是希望表演者的家長能夠來一趟中央大學,看看自己的小孩有多麼的優秀。


五月七日恰巧是母親節的那一週,因此我們也利用了這個節日,讓每一位進場的女性都能夠得到一朵康乃馨,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表現出資工系另一種不一樣的形象,而不會永遠都是坐在電腦前面的宅男。我們是能夠舉辦出有氣質的活動、吸引台下觀眾眼光的資工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資工音樂會我們也邀請到系上的王尉任老師彈奏鋼琴,還有我們的系辦小姐劉媽媽拉二胡,更邀請張貴雲老師帶領大家在節目的最後來一段大合唱,也因為如此我們吸引了許多資工所的研究生前來參加我們的活動,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一件事啊!


先姑且不論這次的活動到底是成功或者是失敗,但是我們所體會到的是,只要肯用心肯花時間,事實上是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的,我自己在籌備活動的同時亦利用瑣碎時間練習鋼琴,雖然當天的表現並不是很完美,但至少我們都努力去做了,而且我相信各位觀眾一定也會感同身受。在活動結束之後,也看到了網路上有許多關於資工音樂會的心得,我知道,我們成功了。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大學生領導才能研討會感言



「大學生領導才能研討會」於2000年由香港城市大學學生發展處創辦,目的在於鼓勵大學生自我培養領導才能,開展視野,對未來有所貢獻。每年活動都有不同的主題。2009年的主題則是:「大學教育與就業能力」。多名資深教育家及人力資源專家在論壇上與學生一起探討大學教育的發展方向,以及求職注意事項。此次研討會亦是香港城市大學慶祝創校25周年的重點活動之一,由城大學生一手籌辦。除了參加論壇及接受領袖培訓,學生更會出席領袖分享晚宴,向香港各界成功人士學習,並參觀香港多所著名企業。為了拓展學生國際視野,觀摩知名大學並從事交流,資電學院特別提供獎學金,補助優秀學生參與活動。以下則為參加學生的心得分享:

資工系四年級 陳紀豪

非常感謝資電院給我們這次機會參加由香港程式大學舉辦「2009大學生領導才能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的形式是以座談的方式進行,還有企業參訪、模擬面試、當然不免俗的還有香港文化之旅。在幾場座談當中不管是產業界或學術界方面的講者,都提到了在financial crises當中企業入何應對幾十年來最大的全球經濟衰退,而更進一步告訴我們,身為此時代下的未來就業者,我們更該充實及調整自我來因應當前的情勢。

在整場活動結束前的閉幕儀式,Hong Kong-America Center Executive Director Dr. Glenn Shive勉勵我們,在充滿競爭的環境裡力爭上游的同時,我們也該回首檢討自己對自己人生的期望,時時警惕自己是否迷失了自己的初衷,他也期許我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都能成功快樂。聽了幾天如何提升競爭力的議題討論至此,突然有如當頭棒喝一般,突然讓我回歸到了許多生命上的議題,這也讓我體會到,唯有強而有力的信念支持,才能使我們提起步伐走向充滿荊棘與挑戰的人生道路。

在這次的會議過程中,活動議程固然帶來不少體會與心得,而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相處更是難得的機會與體驗,我們小組裡就有來自台灣、香港、大陸、韓國、以及菲律賓的同學,使得我們在團體時間都需要利用英語來進行溝通,這也讓我明白自己在英語能力上的不足。除此之外,各個國家的同學也都相當的積極 、主動,相較之下,台灣同學就顯得封閉且容易安於現狀,我想台灣學生素質一定不會比較差,只是環境卻造就如此的現象。如何讓同學多接觸更多的訊息及資訊以增加視野,這將是亟需努力的方向。



通訊系三年級 陳雅慧


這幾天主辦單位請到的演講者,他們所說的幾乎不脫離要不斷學習,時常保持樂觀的心、積極進取。我有時候會想如果連心態都要努力的話人生也太辛苦了。但是又想這大概就是快樂的人為什麼人生看起來特別順遂的原因了吧!因為大家都喜歡和快樂的人相處,樂觀的人會讓自己的生活由負面轉回正面,這是一種魔力。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作到,但我會盡力而為。


參加研討會的內地人都是很厲害的人物,有學生會之類的頭銜,他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也很努力爭取。從他們身上我看見很多領袖特質,在interview workshop我看見她們熱中於討論,有人自願當記錄,有人雖然嘴巴上沒說自己是主席,但卻時時注意時間提醒大家,很有主席的風範。而我自己卻沒有把握很多說話的機會,也不曉得要怎麼爭取機會。這次參加這個活動真的讓我發現自己有很多地方不足,其他國家的大學生是怎麼專注在她們想要的事情上並且努力去得到它。期待自己也可以趕快找到自己感興趣又能讓自己在這個小世界上站得住腳不被經濟風暴影響,或者就算遇到挫折也能夠因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便死命抓著不放,努力去實現夢想。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聽話


電機系博士生 李銘寰

戴著銀框眼鏡,看起來性格相當溫和,一派書生模樣,就像是隨時在中大與你擦肩而過的「好學生」。不過李銘寰可是電機系曝光度最高的學生之一。連連在Altera亞洲創新設計大賽、旺宏金矽獎奪下獎項;而校內獎項他也似乎理所當然地拿下。
從技職體系轉換至高教體系,李銘寰遵循著師長的期待,安然,又成果豐碩地即將走完求學的道路。

「每一階段沒準備往下走」
如果,李銘寰未來成了Mr.Big,首先要好好感謝的人,絕對是父母。
李銘寰國中時,算是個愛玩的小孩。聯考時,他選擇了念五專,心想或許可以玩五年。不過,理智和興趣讓他選擇了就讀未來熱門的電子科。為了防堵兒子在五專成了脫韁野馬,李爸爸撂下狠話警告他,如果成績排名差的話,學費自理。五專的學費一點都不便宜,李銘寰只好乖乖的唸書,還乖乖地印課表給家人「參考」。不僅如此,在專一、二時,李爸爸還會帶他到電子材料行買電子套件實做。就算到了博班,成績頂尖,李爸爸還是會希望兒子能夠每天十點後就不外出。李銘寰也將囑咐放在心上。
專五畢業前三、四個月,家人期望他能念二技,李媽媽於是請老師當掉一科,讓他可以用一年的時間補習準備。
李銘寰笑稱自己每一階段都沒準備往下走。原本,李銘寰只想要唸完二技,然後找工作。不過,單純基於「考考看」的心理,他報考了研究所。在沒特意準備的狀況下,他考取了中華大學研究所。而後,在研究所教授的鼓勵,以及應徵國防役失利的狀況下,他體認到念國立研究所對未來發展有利(起碼找國防役容易得多),於是他考進了中央電機系博士班。
講「考進」這個用詞,有些不大恰當。中央電機博班的入學考試並沒有考筆試。而實做部分就是李銘寰一直以來的強項。他於是跟著徐國鎧老師加強實做,而拿獎也成了家常便飯。

作實驗很拼
他自承作實驗很拼,老覺得時間不夠用,在專業領域研究,也是吹毛求疵,反覆修改。對他而言,得獎,很實際的,對未來求職有幫助;然而,實驗室名聲以及知道自己作品的實力是他參賽的極大動力。
經過多場賽事洗禮,他發現中央的學生理論好,但實做專題就略不理想。他也發現部分碩班學生未能自我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全心投入問題解決之上。對此,他頗不以為然。在他的認知上,研究生得培養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想把事情做好,讓長輩老師放心」
李銘寰身旁的人都說他是好好先生。而帶學弟妹時,盡心盡力,有時甚至還親力親為。他說,念博士班讓他學到了如何帶人。問他可有生氣的時候。他想了一下回答:「學弟妹如果沒按照進度作,我會生氣…」不過,他的生氣也頂多像是遠方的雷,似乎有那麼一回事,卻又極不真切,不知是否真有這回事。
有些孩子會認為父母的關切是件極度有壓力的事情,急切地想要甩開。而李銘寰則把父母家人對他的好擺在心中最顯著的角落。五專時,他寒暑假在電子工廠打工,減輕家裡負擔;放假在家,他也將大部分時間保留給親愛的家人。問他為何肯按照家人期望一步步往上念,他認真地答說,是尊重家人的意見,「想把事情做好,讓長輩老師放心」。

翻著李銘寰的獎狀,其中一部分是與熱心參與活動與助人相關。這倒是巧妙地提示著,或許,李銘寰的好脾氣以及做事態度,是來自於他的本質,而非只是「聽話」。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以實務為導向


通訊系 陳彥文教授

通訊系雖然算是資電院的小老弟(民國九十二年成立),但是在教師品質及學生表現上,一點都不輸給其他系所。通訊系有幾門課程廣受學生歡迎,其中陳彥文老師的專題,以二學期連貫的規劃,不只是要養成、訓練學生,更要讓學生擁有深入問題,創意思考的能力。

陳彥文老師在念博班之前,在中華電信研究所從事十多年的電信產業研發工作。由於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加上主管的推薦,他報考博士班展開學術研究工作。也由於在業界的經驗,老師習慣從業界的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實務能力。他表示,學生,尤其是碩博生,必須要從企業主的角度思考,自問自己的理論研究能為企業帶來什麼;自己又有什麼實務經驗可作為企業發展的助力。

實務與研究 帶學生的二大心法
他重視實務。他認為,要進業界,就得擁有充足的實務經驗。因此他的學生除了學習如何做研究之外,還需接受實務訓練。所謂的實務訓練,簡而言之,就是team work。藉著組隊,他想同時讓學生發展帶人的能力。就算沒有研究計畫與經費,只要有好玩的點子,他還是會要求大家組隊動手做。在每週需開一次進度會議的原則下,每個隊員需自動自發,輪流安排進度和會議時間。而也為了不拖累其他隊員,一有問題便得立刻提出。他的實務訓練的準則是:「不能以沒興趣推託。因為業界的現實狀況就是如此,所以得當工作來做。」
他對學生的研究訓練,是給予學生彈性空間,讓學生能夠自我訓練出讀paper,蒐集資料,找尋方向,提出問題,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老師的研究生,只要論文研究題目與通訊網路相關,基本上,老師並不會給予限制。
以此為前提,對於研究生,老師有自己一套的訓練方法。學生研一上學期要固定參加meeting,報告自己一週內讀的paper。研一下學期時,再個別約談,討論方向,而後再針對領域聚焦。至於還未能找到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老師會以誘導的方式,比如詢問學生對哪份paper比較有感覺,或是學長姐的哪些題目有興趣,藉以慢慢與學生開發出值得研究,學生又有研究興趣的題目。為此,每回個別meeting,時間往往都超過一小時。陳彥文老師的學生,只要學生一有問題,幾乎隨時都能找得到老師發問。

不只是營養學分
很多學生把一學期的專題課程當作是營養學分。然而,修老師專題的學生,便需體認老師對於專題的要求。
在老師的觀念裡,專題需要二學期才算是能夠完整地訓練學生。上學期是養成訓練,下學期學生需習得深入問題與創意發想。他所設定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希望學生或者能參加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或者是參加競賽。就算只是陪榜也沒關係。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學習才是重點。
現在,老師的專題課程不只有通訊系學生選修,資工系學生,在本科系必修的專題課程之外,還特別跨系選修。

博士學位是包袱?
由於大學廣開大門使然,現在的學生念研究所成了絕對的趨向。而坦白來說,業界對研究生的吸引力遠大於繼續埋首研究。而博士班畢業同學,進入業界後,有時竟也會興起「念博士班是包袱」的念頭。對此,老師表示,學生念博士班的目的各不相同,而個性也千差萬別。學生在決定念博士班之前,需要想清楚自己念博班的目的,以及認清自己的個性。有的學生的人格特質屬於研究型,喜歡埋首研究,樂此不疲,那麼這些學生念博班或可說是合宜的選擇;有的學生是實作型,喜歡自己動手並可從中獲得成就感,那麼,進入業界或許比較合適。而,工作一段時間再選擇念博班也不啻是個好選擇。依老師自己的經驗與想法,具實作傾向的學生念博士班還是得需要實務搭配。儘管如此,研究型的博班學生,未來極可能從事教職,是可否提供學生動手實作的能力訓練,也是一個需及早思考的問題。當然,未來的生涯規劃也是考慮重點。


容易滿足的人
基本上,老師是個樂天派。他自嘲,自己的工作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時間點分別發生。他認為,錢夠用就好,工作快樂以及能獲得成就感才是重點。在中大執教鞭前,他曾分別於中華電信研究所、警察大學任職,也分別有了不同的收穫。他認為,從事教職的成就感,來自於學生的成就。在中大,通訊系的第一位博士,以及第一位五年雙學位生就是他的學生。

每天下午五點半左右,在操場上或校園不難發現陳彥文老師的蹤跡。他每天下午習慣在中大校園以及操場快走。這是他固定給自己沈澱思考的時間。他笑說,有人說要讓思緒放空,而放空其實是作不到的事情。他認為,如果刻意為了放空而放空,那是一種執著與強求。
不過,別認為老師是個偏於消極的人。他也會給自己設定目標,只不過,出發點是站在鼓勵自己,而非壓迫自己的角度。或許,這就是老師能夠認真執教,又能笑口常開的秘訣吧。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連結華越的橋樑


越南學生范文常
文/劉家幗 、李莉莉

范文常是本校電機系第一批的外籍學生之一,與另外兩位學生同樣來自越南。目前攻讀電機博班的他,最大的理想是學成歸國之後,將在台灣所學到的經驗與越南當地的學生分享。
范文常今年才二十九歲,但已經在越南當地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並教了七年的書。當初申請出國時,也曾想過申請其他國家。之所以會選擇台灣,是因為有很多台灣公司在越南設廠;因此他希望在取得學位後回國,能成為台灣公司與越南人才間的橋樑。他表示,越南發展現況就像是十年前的台灣,他從台灣學得的理論與技術,將會給予越南當地的年輕人很大的幫助。而他在台灣生活經驗,更可以提供給日後準備來台灣留學的越南學子做為參考。

文化小異 飲食大不同
初至台灣時,因為越南在文化上與中華民族十分相近,在適應上並沒有特別困難之處。生活上的問題,在研究室的同學、學長及教授從旁協助下也都能一一克服。倒是台灣人頗引以為豪的飲食文化造成他小小的衝擊。范文常說,越南食物比較清爽,相比之下台灣飲食顯得較為油膩。他剛到台灣的第一年非常不適應這樣的烹調方式,但是在一年之後倒也慢慢習慣,並接受這樣的一個異國飲食。到現在,如果有人問他有甚麼樣的台灣小吃好吃,他甚至還可以如數家珍地介紹給他們 。

深厚同窗情感 學習無礙
由於范文常與其他三位同窗為電機系首批外籍生,為了他們,電機系上也做了不少的事前準備,以創造出一個對外籍學生友善的環境。舉例來說,范文常說系上的標示一律採用雙語,所以他們在閱讀上完全沒有問題。然而,中大雖然有些課程在課表中註明為英文授課,但是為了學生吸收課程內容的考量,有時候課堂上教授會不經意使用中文做部分說明。像這種時候,對當時中文程度尚未流利的范文常來說,立即陷入了五里霧中。幸運的是,學生立刻發揮熱心助人的特質,紛紛主動相助,解釋教授中文授課部份。另外,教授也十分歡迎范文常在課餘至辦公室討論,並對他有疑問的部份做更詳盡的解釋。范文常說這些點點滴滴,都讓他倍感溫馨。他與同學及師長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

做為橋樑 連結華越
對於將來的規劃,他希望自己在兩年內跟隨徐國鎧教授好好地做研究並取得學位,更期許自己在重回越南教育界後,以他所學幫助當地學子並作為越南與台灣的溝通媒介。他更希望能以他在華人地區打拼的經驗,帶領越南人打入大陸市場。大陸幅員廣大,機會也更多,對他而言,這樣的機會是越南年輕人亟需積極努力拓展。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差點被退學的博士


傑出院友─龔存雄

在中央大學就讀博士班期間,龔存雄是榮譽榜的常客。就算已經畢業了,新近仍因榮獲2009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晶片製作優良設計奬,名字又見諸於榮譽榜。然而,在他的身上卻找不到「好學生」的印記。大平頭、花襯衫、耳環…龔存雄以著優異的表現,顛覆了一般人對於博士生的刻板印象。


不知為何而讀
高中時期,其實龔存雄不知自己對科系的興趣何在。茫茫然地接受推甄結果,進入了交大土木系。對於科系所學沒有興趣,又極為熱愛社團舞蹈活動,大二時,上下學期拿了雙二一。還是導師的特別施恩,才免於退學。混過的二年,就靠著大三大四的拼命超修補救。一學年修七十幾個學分,這個記錄大概算是空前了。甚至連考進了陽明大學醫學工程所,還是拼命補修最後一個學分,直到九月開學前才有驚無險地真正成為了研究生。
這樣的學生如何考上研究所呢?而且還是與大學主修領域毫無關連?其實,他也只是因應趨勢而選擇電機。到補習班補了半年,自覺沒意思,把名額讓給了學弟,自己用了技巧考上陽明醫學工程研究所(中央和雲林科大備取)。所謂的技巧,其實就是「選科目」。他不是選自己想念的科系,而是依自己拿手易掌握的科目選擇報考科系。
當然,這提高了錄取率,卻不足取。
研究所時期的痛苦經歷,即是苦果。

硬脾氣的研究生
陽明大學的醫學工程研究所有個獨特之處,在於不是學生選擇指導教授,而是指導教授選擇學生。或許,一開始指導教授對於他獨特的街舞風格頗有意見,因此並不挺欣賞他;而醫學工程又是他不熟悉的領域,而研究所並不負責training,在茫然的狀態下,度過了研一。
除了課業問題之外,和指導教授的互動也頗令他困擾。課業不佳、他提出的質疑,在在都成了他和指導教授的衝突點。教授還曾經希望將他逐出師門,也撂下話,不讓他二年畢業。對龔存雄而言,硬脾氣在這時反而成了他想要爭氣的助力。他開始努力修習課業與實驗,比其他人付出不知多少倍的心力,也主動去找solution。逐漸地,從起初不知為何而讀,到唸出了興趣、做出了研究成果,其中的辛苦過程,龔存雄用「崎嶇」二個字來形容。而他的得獎記錄也從研二開始累積。一開始先是中華民國生物醫學工程年會優良論文獎;接著是陽明大學記念尹珣若先生品學及論文優良論文獎學金獎。儘管還是念了三年才拿到學位,但是他從中收穫不少。
而和指導教授的關係也慢慢破冰,最後還成了教授的得意門生。直到現在,師生還是保有良好關係。

如何選指導教授
在學生生涯中,龔存雄不諱言,博士班時期是他最快樂的時期。求學態度、對未來的規劃與研究方向都比以往成熟許多;薛木添老師與他又極為契合。儘管研究所指導教授曾經推薦他進他校博士班,繼續生醫領域研究,不過,這次他選擇以自己的興趣為依歸,並且,沒有後悔。
不希望學弟妹像他一樣走得崎嶇,他特別提出自己的體驗,希望能作為學弟妹選擇指導教授的參考。
首先,要體認的是,指導教授和自己的關係,並不該定位成主從關係,要懂得與教授溝通,也要選擇能與學生溝通的教授。在實際訪求教授的過程中,勤找、多問是絕對必要。看看實驗室的學長姐的風格,多跟他們談談,自然就會找到答案。他當初就敗在學分於九月開學前恰補修完,因此根本沒時間仔細選擇。另外,不一定非得找大牌教授。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也許實驗室技術並非頂尖,但能夠為自己提供心理與設備支援。
找好教授之後,要學著易地而處的同理心,試著去體會教授言語後的用意。他也是因此而和研究所指導教授關係有所改善。當然,自己也要懂得如何與教授溝通,設定自己的底線,不需當個事事都是「教授說」的學生。

而在做研究的過程中,除了研究,也需培養自己邏輯思考的能力,找尋自己的興趣與方向,自問這學位可以給自己何種training,千萬別把拿到畢業證書當作首要之事。

清楚每個時間點
好奇他如何能夠在競賽中屢屢脫穎而出,他說,自己並非愛參加競賽,但一申請,就要得獎,不浪費時間。他總是不讓自己後悔,盡量在事前做好評估,然後毅然地全心投入。他很清楚自己在每個時間點該做的課題,而且一定做到。

無論課業如何繁忙,龔存雄仍保有對街舞的熱愛。曾經,他還是頗受歡迎的職業街舞老師。就算放棄了這項頭銜,他仍計畫著固定練舞的習慣。對他而言,興趣是人生的重大指引。

不想讓自己後悔,投入自己的興趣,清楚自己的方向。龔存雄昂首大方地走著自己的路。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不是天才

電機系許晉瑋教授
台大博士班畢業。96年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頒發「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同年,他升等為副教授。最近又獲選為97學年院新進研究優良教師。這樣的際遇,著實順利。學生間流傳的耳語說著他從小就是資優生,跳級比跳格子快。基本上,從小學習過程超級順利的人,和一般人相比,像是兩個世界。上課講話直接的許老師,真是活在另一個世界裡?


別叫我許膝蓋
一份教學評量問卷,學生寫著對許老師的評論,大意是指老師的膝蓋比他的頭腦聰明云云。源由大抵來自於老師上課時的一句玩笑話:連我的膝蓋都想得出來。而這就是學生私底下稱他「許膝蓋」的由來。
對於這個綽號,老師不置可否。學生開個玩笑,無傷大雅。不過對於「跳級」這回事,他可是急於澄清:「我只有幼稚園中班沒念,直接念大班!」「我才不是什麼天才」。
其實,大家口中的「天才」應該是指從小天賦優異,對唸書不用大費苦心,視跳級、推甄、拿獎學金易如反掌的幸運兒。以上條件,許老師並不符合…
大學如願進入了第一學府台大,他填了化工系,不過大一時因為工程圖學這門課程被當掉,加上當時電機系是熱門科系而且不用必修圖學,所以大二時,他毅然地轉到了電機系。然而進入了熱門的科系,卻因為對課程的不適應,三電二數念得很痛苦,電子學也差點被當。還好,這樣的狀況直到大二下學期有了改善;不過,要等到大三時修固態電子學,才對電機課程有了完整概念,從而也瞭解當時電子學I成績爛的原因。
在台大念博士班時,一開始論文的研究也並不順利,實驗常常失敗,論文也被拒絕。只好一個人到圖書館苦思、尋找資料。還是直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進修,才讓他眼界大開,豁然開朗。美國不僅是半導體設備製程先進,而且他也把握機會,主動向半導體高速元件的大師 (Prof. Mark Rodwell) 主動請益,積極求教。大師也毫不藏私,以直接簡單的方法回答問題,使得他有茅塞頓開之感。
不靠天分和運氣,他靠的是苦讀和積極。當然,興趣也是重要因素。大學時代對元件物理和電波工程有興趣,所以這二門學科念得特別好。

對學生的要求
在美國時期,他見識到了美國人的實事求是與專業。而他的教學理念也因此得到啟發。他要求指導學生必須要對研究負責,以結果為導向。他不要當個時時追著學生要進度的老師,但學生每個階段該給的報告與成果,一點都不能馬虎。他上課不點名,但自承由於自己上課不喜歡照課本字句解釋,喜歡用自己的理解來詮釋,因此造成學生的壓力。但,他想對學生說的是,唸書時,如果能將理論以自己的方式,口語表達,那就是讀通了。
當然,成績不一定得要頂尖。九十分和一百分其實差別不大。大學生的成績可以不特別好,重點是融會貫通的學習。不過,成績代表一種記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想進頂尖公司,成績還是得有一定水準。
此外,許老師認為社團是社會的縮影,因此在大學時代參加社團,提早歷練,接觸各式各樣的人,關心除了書本以外的事,有助於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

做研究的驚喜
說實話,在電機領域學有專精的人,很少能抵擋私人公司高薪的工作─要不然就是天人交戰良久。許老師打一開始就沒把私人公司當作選項。「我覺得做研究很有趣,在學界就可以一直做研究」。做研究,永遠都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因此,多了期待的樂趣。這箇中滋味,應該很多人都能體會吧。他說,如果遇到能提出疑問和老師討論,並激盪出火花的學生,更是一大樂事。

或許,你曾經覺得許老師是個難以接近的人。他的個性直接,不喜歡拐彎抹角;做研究時,更是要求完美。不過,課堂外,他的生活隨性,愛看探討人性的日劇 (例如: 白色巨塔、最後的辯護人、人間之證明、離島醫生),愛參考詩人劉克襄所寫的書,在田野山林間獨自探險。如果問他人生的準則,他引用了啟蒙近代日本最重要的思想家─福澤諭吉的話語:「在相信的世界裡,有很多的偽詐;在懷疑的世界裡,卻有很多的真理」。他希望大家都能常常用這句話檢驗別人,也檢驗自己。在人生旅程中做自己心靈的主人,勇敢創新求變。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明確的目標


電機系博班學生─李育銘

先說說聯發科獎學金。這是聯發科站在推動台灣高科技教育的立場,鼓勵博士班學生專心學術研究,因而提供給台大、清大、交大、中央、成大等5所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博士班學生申請。每位得獎人每月可獲5萬元,最長3年的獎金,總金額為180萬元,堪稱是目前學界中,最優渥的獎學金項目。而聯發科教育基金會每學年亦會審視已得獎者過去一年的表現,比如論文發表、學術研究成果、學業成績等榮譽項目,決定是否繼續贊助。自2002年創始起,有二位中央資電學院的優秀學生榮獲此項獎學金。一位是通訊工程博士班三年級學生李育銘,另一位得主目前在資工系擔任教職。名叫鄭旭詠…
或許,你不會申請這項獎學金,但是,你可以瞭解獲獎的學生有什麼特質。


「我會以自己的前途作考量」
如果說,求學過程一路上都是靠著推甄而進入國立大學,這樣的際遇未免也太令人羨慕了。李育銘的求學過程,就是如此。只不過除了天資之外,他還多了對未來的企圖心。
小學時,李育銘經過甄試,就讀以嚴格著稱的格致中學。起初他並不是個所謂「認真」的學生。直到高二拿了個最後一名,在老師辦公室罰跪,老師還勸說他轉社會組,他才生了自覺,而且,自此就認定該對自己的未來作計畫。
選擇中原電機系,也是他經過計畫之後的決定。從小,他的父親便鼓勵他念電機,因為「未來比較有前途」。大二時,通訊業蓬勃發展,他於是選擇了未來會是大熱門的通訊組。
由於清楚自己的目標,因此大學時,他並沒有玩四年。相反的,他四年中蹺課次數不到十次,而且還超修學分,只因為他覺得「修這些課對我的未來有幫助」。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之外(對學業嚴謹的他,連軍訓課都當一回事地認真)。他很自豪地說,四年來,超修之外,還全都Highpass。他承認自己個性有好勝的因子,成績高會令他感覺小小的虛榮。除了課業,他也認真經營和朋友與家人的關係。他覺得朋友與家人非常重要。當他與女友分手時,也多虧了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讓自己很快地走出情傷。因此,他總會鼓勵朋友與學弟妹,失戀時,要記得多找朋友陪伴,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別讓自己陷入憂傷的鬼打牆情境。
大三時,他幸運獲得推甄上中央大學研究所。與教授深談之後,他對能見到立即成果的影像處理範疇較有興趣,加上與林銀議教授投緣,於是跟著林教授作H.264影像處理。這二年當中,林教授給予他很多學習的方向與建議,影響他至深。也因此,當他考上交大電控與中央通訊工程博士班時,他決定繼續跟隨林老師,延續碩二時的研究。



終於懂得休息
博士班三年當中,他看著實驗室的學弟妹,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了不少。除了自己大量閱讀Paper、經由實驗累積的解題經驗之外,常出國參加研討會增廣了他的見聞,認識了許多學有專精的人士。此外,他也懂得了從別的角度切入問題點,找出解決的方法,這也是林教授給他的身教影響。
目前他的學分業已修畢,除了帶領研究生和職專生之外,可以專心思考研究方向與作研究,只是,想起自己所學仍不足,缺乏創新的Idea,不免令他惶恐,這就是他目前思考改進之處。
常思考自己的不足,事事謀定而後動,這樣的人,是不是容易把自己逼得太緊呢?幸好,他天性樂觀,總是笑口常開。他說不拿無謂的煩惱來煩惱自己。現在,他懂得放鬆,還會常出遊,玩排球、攝影、線上遊戲(不練功,不容易沈迷為主)等等。而林教授一句:「你太胖了」,讓他開始建立運動的習慣。只是,從這一點,似乎無意間又洩漏了他容易過於認真的性格…

研究生該怎麼做?
回顧自己的碩士班生涯,以及從帶領學弟妹進行研究當中發覺,碩士班同學仍然缺乏自己解題的能力,而coding能力也需要加強。常常有新的想法,卻卡在coding能力而無法付諸研究,實在可惜。他以自身經驗建議,可以透過修課加強。另外,他也建議學弟妹不要太依賴別人的答案。靠著自己的資料蒐集、思考,分析、嘗試解決,不行再求助,方能將知識內化。

對於未來,李育銘計畫拿到學位後或許找個高薪工作,或許擔任教職。目前他比較傾向於從事能擁有社會地位的教職。不過,總懂得計畫未來,從沒後悔過的他,最後的決定,想必仍是他仔細思考過的結果。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瑞士交換學生心得


瑞士,這個美麗的溝
文/李牧涵

(李牧涵為資電院辦公室短期工作人員,今年甫自台灣大學政治系公共關係組畢業。現於羅馬尼亞實習,預定八月前往美國攻讀碩士。藉此部落格,她與同學分享交換學生的生活心得與申請要點。)
台大的交換學生名額每年大約有一百多個,遍佈世界,以美國為大宗,同時歐洲國家的交換名額也逐年增加中。在交換的一年裡,交換學生僅需支付台大學費,另外也有許多申請獎學金的機會,例如教育部、台大、德國在台協會、甚至是國外的交換學校等都有獎學金提供。而我,當初為了增進自身的德文能力,也想擁有一年在異國遊歷與生活的經驗,在通過學校的交換學生篩選及提供獎學金的前提下,很任性但也理所當然的給自己一年的Gap Year­­─在大五的時候、在瑞士。

直到一年後的今天,我都還清楚的記得到達瑞士第一天給我的震撼─飛機延誤許久,到達蘇黎世機場時已是半夜十二點。我一個人孤伶伶地在機場大廳,望著空蕩蕩的行李轉盤,仍不相信我的行裡竟沒跟著我到達瑞士。回想起出發時在桃園機場內,瘋狂淘汰多餘衣物後仍硬生生地被航空公司罰了四五千元的行李超重費,就覺得很窩囊,但已為時已晚。雖然如此,沒有行李的我仍是快樂的展開我與瑞士的第一次接觸。

瑞士生活
首先來介紹我生活一年的國家­­-瑞士。瑞士這個國家真是跟台灣非常的相像:面積大小差不多;地形多山多湖泊,更有一阿爾卑斯山橫貫其中(台灣則有中央山脈貫穿);族群複雜、語言眾多,依照語言劃分共有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與古羅曼語等四個語區;四周強敵環伺(德國、法國、義大利)。而我所交換的學校-University of St.Gallen是位於德語區,基本上是以德語為主,但瑞士德語頗為特殊,其與標準的德國德文有所不同,兩者關係有點近似於台灣的國語及閩南話。

University of St.Gallen是個不折不扣的貴族學校,其以商學專業聞名於歐洲的德語語區,除此之外也有法律及國際事務等課程。由於吸引了許多其他歐洲國家的學生前來就讀,因此學校頗為國際化,幾乎百分之九十的課程都為英語授課,校園中也不時聽到以英文為主的對話。學校的交換學生為數不少,在此之下,學校提供給交換學生的資源也頗為完善。我們一人都有一個當地的接待學生來輔助我們生活上可能碰到的問題,如果想要練習外語,也可以報名學校的語言交換活動,我們敎他中文,他則敎我們德文或法文。值得一提的是,拜現今全球中文熱之賜,身為中文是母語的我們,也可以擔任學校中文會話課的教師,不僅可以賺取零用金,更可增進自己的語言能力,我也因為這樣而交到不少當地一起吃喝玩樂的朋友。

我在瑞士的落腳處是一層學生公寓,室友四人,來自於德國、印度及韓國,大夥共用一套衛浴設備及一間廚房兼交誼廳。因為大家來自於不同國家,對於不同文化及生活習慣也確實需要一段磨合期。但幸運的是,在大家的互相包容下,我們的磨合期非常的短暫,接下來就是天天享用不盡的異國料理,但代價則是離開瑞士時身上所帶著的十公斤肥肉。在上課及吃飯之餘,另一項學生間的盛事,就是每星期三的學生派對,在這一天,學校會包下一間酒吧,偌大的空間中每次都擠的水洩不通,看樣子應該學校每位學生都來了。(沒辦法,因為瑞士的夜晚除了酒吧只能待在自家的廚房跟室友鬼混)。而學生也很有創意的替每次的派對辦一個主題,尤其是某次的沒品味派對,規定大家都要穿的很「俗」才能入場,那一晚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 看著身穿螢光綠運動褲及鮮黃高領毛衣的傳說中校園白馬王子,在此套衣物的荼毒後,也不得不馬上降格為普通人,真是覺得異常的痛快。

在厭倦了學校的派對及公寓室友後,旅行是一個逃離無聊瑞士的一個不錯辦法。對於我們這些窮困的交換學生來說,不提供餐點的廉價航空是首選,此外歐洲火車票對於年輕人也有特別的折扣。以我為例,旅行地點的選擇首先是要有便宜的交通工具,第二才是自己對各地的喜好。曾經為了省錢,我獨自一人睡過機場,坐過數十小時的長途夜車,睡過一間十人的青年旅館,靠著這背包客的旅行法,竟也遊歷過歐洲數十個國家:巴黎聖誕的夜輝煌、德國跨年的萬人轟動、荷蘭花季的嬌羞鬱金香,捷克陰森的人骨教堂,這些旅遊情景仍歷歷在目。

一年的交換時光,對我來說,本來是要用於找尋自我及增進德文能力。意外到了瑞士,自我沒找著,反倒交了一托拉庫的好友,這些朋友現在遍佈瑞士、北京、香港等世界各地,都是我現今最重要的工作或學業諮詢者;此外,歷經一年雞同鴨講的瑞士德文後,我的英文能力反而意外增進了許多。現在想想,仍然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在大學的最後一年,我可以在瑞士這個美麗的「溝」裡,生活、旅行及最重要的:做白日夢。

申請建議

最後,在此提出幾點交換的感想,以供日後想交換的學生參考:首先,參加交換之前,要先想想自己交換的目的,再依此目的選取適合的學校,例如:想增進德語能力,那就選德國或奧地利吧!想要增進自己專業學科的能力,那就選擇你所就讀領域較有聲望之學校;想要旅行,那就選擇交通便利的歐洲;不想負擔龐大的生活支出費用,那就選擇保證提供獎學金的學校。再來,調查交換學校也是很重要的,包括修課規定(以免到時所修讀的學分不被母校承認)、學校提供給交換學生的資源是否充沛(以免到時連住處都要自己尋找)、學校是位於鄉村或是都市等(以免到時被困在一個鳥不生蛋的小鎮,連想外出旅行都不方便)。第三,如果想增進外語的口說能力,打工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這同時可以幫助你更了解及融入當地社會。當然,是以不影響課業為前提。最後,保持一顆樂觀開朗的心,勇於嘗試不同的文化與結交不同朋友,可以幫助你更快適應交換學生的生活!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留住我們的人才─劉墉

Keeping the Talented at Hand
text/劉墉

去年暑假,我應邀去新加坡國際書展。在簽名售書的時候,發現有一位讀者的口音不像當地人,就問她從哪裡來。她說是接受新加坡政府奬學金的高中留學生,又說新加坡政府真好,除了學費,還提供她機票、健康保險和生活費。

跟著我接受一個媒體訪問,閒聊時提到那個小留學生。主持人說我真是問對人了,因為前幾年他就奉派去中國大陸招生,起初大陸的家長聽說有這麼好的待遇,還半信半疑,認為不可能是真的,不敢讓孩子來。過了一年,當大家發現沒錯,又擠破了頭地爭取。

我好奇地問,一般國家都給外國研究生獎金,為什麼新加坡會收中學生呢?那位主持人神秘地一笑說,因為他們發覺雖然是同文同種,但是新加坡人到中國大陸,還是不能完全融入當地的社會。所以必須吸收中國人,好好培養,使他們能了解新加坡的文化、愛新加坡,有一天則可以作為新加坡與中國的橋樑。

接著我到了雲南昆明,在飛機上翻開《春城晚報》,看到大大的標題「港大搶走我省十尖子」。就笑對旁邊的朋友說:「都是中國,為什麼好像覺得被香港的大學搶走人才了呢?」朋友笑笑說:「不是覺得被搶走,而是覺得好奇怪,現在無論香港的、北京的,好多大學都愈來愈會搶人,尤其是搶那些尖子學生。好些重點大學,會早早打聽有哪些尖子在下一年畢業,早早對學生、老師,甚至校長下工夫。真是讓人不能不覺得奇怪。」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這是時代的趨勢,今天的世界已經跟過去大大不同。以前的進步,是像「等差級數」一步一步來,現在則常常是以「等比級數」,跳著前進。在今天這個時代,哪個國家能掌握人才,讓人才發揮腦力,作出革命性的創造,就能一下子領導世界的潮流。

所以你查美國長春藤名校的新生資料,一定會發現錄取比例愈來愈低,一個原因,是他們不再像以前,招收一堆貴族學生。過去由於學費高昂,使家裡經濟情況不夠好的孩子,根本不敢申請那些私立學校。

現在幾乎每個長春藤盟校,包括史丹佛等等,都有高額的奬學金,學生家庭年收入在六萬元美金以下的美國學生,幾乎可以一毛不花念畢業。我的一個外甥,今年進入紐約的一所公立大學,因為他是資優生,非但學費免、住宿免、電腦免費贈送。連他申請學校時繳的手續費也退還給他。這樣作,當然能吸收各階層的好學生。

想進名校的亞裔美籍孩子,據說現在也愈來愈難了,不是學校減少了亞裔學生的比例,而是因為開放了太多名額給海外的留學生。我相信,如同新加坡的政策,他們要尖子學生,希望把外國一等一的人才吸收進來。怪不得哈佛大學商學院院長賴特不久前宣布,哈佛馬上就要在上海設立辦公室,而且正找地方,打算設立長期的教學點。

賴特話說得很明白:「哈佛長期關注中國,對哈佛學生而言,要領導全球化的公司,必須有全球化的思想。」各位比較一下,他們跟新加坡政府的想法是不是很像?而且請注意!他們不像以前,對研究生感興趣。他們現在對高中生好像更有興趣!英國劍橋大學在中國的「學生的遴選中心」,過去四年來,已經招了幾十名高中一等一的尖子學生。《中國時報》上說得好,「世界名校對中國高中生的招生趨勢,顯示各校對中國優秀人才的重視與長期布局的用意。」面對這樣的情勢,我們的教育當局能不注意嗎?我們做父母師長的人能不站高一點看看,外面的世界正發生怎樣的變化嗎?


更重要的一點是,年輕朋友能不改變讀書的觀念,還認為只要由好學校畢業,搶到個鐵飯碗的工作,就可以一輩子不愁吃喝了嗎?我可以肯定地說,任何人如果抱持這種想法,一定會被淘汰。因為當那許多天才被栽培之後,很可能創造出顛覆傳統的東西,把舊東西以飛快的速度淘汰。所以今天每個人都得時時睜大眼睛,注意最新的變化。

舉個非常實在的例子:我高中時代編校刊,那時候還用撿鉛字的方式排版印刷,只見好多師傅,一手拿著稿子和小小的木盒子,一手從架子上撿起鉛鑄的活字,再集中交給師傅去排版。

進入大學,我又編校刊,這時候已經不用撿鉛字了,那些男師傅多半被一批打字小姐取代。小姐們操作大大的打字機,好像有個小夾子,在字盤上下左右移動,撿起需要的字,像英文打字機似的打在白紙上。

大學畢業,我自己出書,再跑去台北的印刷街,發現那些啪撘啪撘的打字機不見了,換成照相打字機,也換了一批打字小姐。機器多半是由日本進口,好大一台,下面的字模換成底片,上面的白紙改成感光的相紙,只要換個「鏡頭」,字就會變大變小變長變扁,真是太進步了。

又過了幾年,我由美國回台灣,再去台北的印刷街。奇怪!原先的照相打字行都不見了。聽說好多小姐當年借錢買機器,現在還不出錢,人都不見了。為什麼?因為電腦打字的發明了,一下子變成人人會打字。
各位回頭想想,那些撿字的師傅有錯嗎?傳統打字的小姐有錯嗎?照相打字行有錯嗎?他們都很努力,他們都沒錯,只是當一種革命性的科技出來,許多人就不得不被淘汰,就不得不轉行、不得不重新學習,再出發。

正因此,每個國家都要搶尖子人才,作革命的發明,用腦力打敗對手。正因此,我們國家要知道怎麼發現人才,而且留住人才。正因此,我們的師長要給孩子思想的空間,不能教出一批死讀書的死心眼!(原文刊登於We People雜誌元月號;禁止複製轉載)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認識老師

資電院有許多優秀的老師,老師的個性也千差萬別。有對紅酒與哲學研究功力深厚;有律己甚嚴,負使命感與教學熱忱;有親和力十足;也有看似沈默寡言,卻是十足的冷面笑匠。可惜非本科系老師,學生畢竟陌生。藉著這個部落格的角落,同學可以認識其他系所老師。也許,介紹的老師你才上過他的課(說不定還被當),但希望你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老師,汲取老師求學的經驗與建言。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我跟朋友比起來的確比較用功」

「我跟朋友比起來的確比較用功」


個子嬌小的蔡心怡側著頭,認真地說了這句話。

自從大陸和印度學生紛紛前往美國留學,台灣優秀學生申請美國大學獎學金已經不像以往十拿九穩。除了優秀成績之外,還得有在其他申請人當中勝出的本事。

因此當綽號小辣的蔡心怡獲得密西根大學全額獎學金,引起了電機系一陣騷動與羨慕。畢竟全額獎學金和密西根大學的組合,可是等於實力與閃亮未來預定券。

但這並不是依靠著好運氣憑空掉下來的。

小辣有個其他同學大概已經不復有的好習慣:每天固定唸書。

「書呆子?」她搖了搖頭。她可是IEEE的前任會長,而且和朋友玩得可開心的了。只不過,「我不喜歡蹺課。我就算出去玩,回來也會唸書。唸完後,我還會仔細回想思考內容。」

「我也是上大學第一次考試完才發現,不能把高中的唸書模式拿來大學用。」第一次考試的挫折,讓她警覺不能以僥倖放鬆的心態應付學業。

當然,除了用功之外,她還靠著父親傳授的訣竅成功申請上名校。「就是申請時,要先考量自己的興趣、組別(以電機系而言)與基本所學,以此為條件,選擇適合申請的大學。還得勤作功課,瞭解申請學校科系的教授所學領域,然後發mail給教授禮貌性地詢問相關事宜。再從教授的回應來決定是否該申請此所學校。這樣一來,成功率會大幅提高,事半功倍。」

問她能不能給學弟妹讀書的建議,她回答:「就是不要蹺課。」這句話簡短有力。的確,對學生而言,不蹺課需要極大的自制力。如果能控制自己蹺課的慾望,認真地盡好學生的本分,那麼做事能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