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明確的目標


電機系博班學生─李育銘

先說說聯發科獎學金。這是聯發科站在推動台灣高科技教育的立場,鼓勵博士班學生專心學術研究,因而提供給台大、清大、交大、中央、成大等5所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博士班學生申請。每位得獎人每月可獲5萬元,最長3年的獎金,總金額為180萬元,堪稱是目前學界中,最優渥的獎學金項目。而聯發科教育基金會每學年亦會審視已得獎者過去一年的表現,比如論文發表、學術研究成果、學業成績等榮譽項目,決定是否繼續贊助。自2002年創始起,有二位中央資電學院的優秀學生榮獲此項獎學金。一位是通訊工程博士班三年級學生李育銘,另一位得主目前在資工系擔任教職。名叫鄭旭詠…
或許,你不會申請這項獎學金,但是,你可以瞭解獲獎的學生有什麼特質。


「我會以自己的前途作考量」
如果說,求學過程一路上都是靠著推甄而進入國立大學,這樣的際遇未免也太令人羨慕了。李育銘的求學過程,就是如此。只不過除了天資之外,他還多了對未來的企圖心。
小學時,李育銘經過甄試,就讀以嚴格著稱的格致中學。起初他並不是個所謂「認真」的學生。直到高二拿了個最後一名,在老師辦公室罰跪,老師還勸說他轉社會組,他才生了自覺,而且,自此就認定該對自己的未來作計畫。
選擇中原電機系,也是他經過計畫之後的決定。從小,他的父親便鼓勵他念電機,因為「未來比較有前途」。大二時,通訊業蓬勃發展,他於是選擇了未來會是大熱門的通訊組。
由於清楚自己的目標,因此大學時,他並沒有玩四年。相反的,他四年中蹺課次數不到十次,而且還超修學分,只因為他覺得「修這些課對我的未來有幫助」。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之外(對學業嚴謹的他,連軍訓課都當一回事地認真)。他很自豪地說,四年來,超修之外,還全都Highpass。他承認自己個性有好勝的因子,成績高會令他感覺小小的虛榮。除了課業,他也認真經營和朋友與家人的關係。他覺得朋友與家人非常重要。當他與女友分手時,也多虧了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讓自己很快地走出情傷。因此,他總會鼓勵朋友與學弟妹,失戀時,要記得多找朋友陪伴,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別讓自己陷入憂傷的鬼打牆情境。
大三時,他幸運獲得推甄上中央大學研究所。與教授深談之後,他對能見到立即成果的影像處理範疇較有興趣,加上與林銀議教授投緣,於是跟著林教授作H.264影像處理。這二年當中,林教授給予他很多學習的方向與建議,影響他至深。也因此,當他考上交大電控與中央通訊工程博士班時,他決定繼續跟隨林老師,延續碩二時的研究。



終於懂得休息
博士班三年當中,他看著實驗室的學弟妹,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了不少。除了自己大量閱讀Paper、經由實驗累積的解題經驗之外,常出國參加研討會增廣了他的見聞,認識了許多學有專精的人士。此外,他也懂得了從別的角度切入問題點,找出解決的方法,這也是林教授給他的身教影響。
目前他的學分業已修畢,除了帶領研究生和職專生之外,可以專心思考研究方向與作研究,只是,想起自己所學仍不足,缺乏創新的Idea,不免令他惶恐,這就是他目前思考改進之處。
常思考自己的不足,事事謀定而後動,這樣的人,是不是容易把自己逼得太緊呢?幸好,他天性樂觀,總是笑口常開。他說不拿無謂的煩惱來煩惱自己。現在,他懂得放鬆,還會常出遊,玩排球、攝影、線上遊戲(不練功,不容易沈迷為主)等等。而林教授一句:「你太胖了」,讓他開始建立運動的習慣。只是,從這一點,似乎無意間又洩漏了他容易過於認真的性格…

研究生該怎麼做?
回顧自己的碩士班生涯,以及從帶領學弟妹進行研究當中發覺,碩士班同學仍然缺乏自己解題的能力,而coding能力也需要加強。常常有新的想法,卻卡在coding能力而無法付諸研究,實在可惜。他以自身經驗建議,可以透過修課加強。另外,他也建議學弟妹不要太依賴別人的答案。靠著自己的資料蒐集、思考,分析、嘗試解決,不行再求助,方能將知識內化。

對於未來,李育銘計畫拿到學位後或許找個高薪工作,或許擔任教職。目前他比較傾向於從事能擁有社會地位的教職。不過,總懂得計畫未來,從沒後悔過的他,最後的決定,想必仍是他仔細思考過的結果。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瑞士交換學生心得


瑞士,這個美麗的溝
文/李牧涵

(李牧涵為資電院辦公室短期工作人員,今年甫自台灣大學政治系公共關係組畢業。現於羅馬尼亞實習,預定八月前往美國攻讀碩士。藉此部落格,她與同學分享交換學生的生活心得與申請要點。)
台大的交換學生名額每年大約有一百多個,遍佈世界,以美國為大宗,同時歐洲國家的交換名額也逐年增加中。在交換的一年裡,交換學生僅需支付台大學費,另外也有許多申請獎學金的機會,例如教育部、台大、德國在台協會、甚至是國外的交換學校等都有獎學金提供。而我,當初為了增進自身的德文能力,也想擁有一年在異國遊歷與生活的經驗,在通過學校的交換學生篩選及提供獎學金的前提下,很任性但也理所當然的給自己一年的Gap Year­­─在大五的時候、在瑞士。

直到一年後的今天,我都還清楚的記得到達瑞士第一天給我的震撼─飛機延誤許久,到達蘇黎世機場時已是半夜十二點。我一個人孤伶伶地在機場大廳,望著空蕩蕩的行李轉盤,仍不相信我的行裡竟沒跟著我到達瑞士。回想起出發時在桃園機場內,瘋狂淘汰多餘衣物後仍硬生生地被航空公司罰了四五千元的行李超重費,就覺得很窩囊,但已為時已晚。雖然如此,沒有行李的我仍是快樂的展開我與瑞士的第一次接觸。

瑞士生活
首先來介紹我生活一年的國家­­-瑞士。瑞士這個國家真是跟台灣非常的相像:面積大小差不多;地形多山多湖泊,更有一阿爾卑斯山橫貫其中(台灣則有中央山脈貫穿);族群複雜、語言眾多,依照語言劃分共有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與古羅曼語等四個語區;四周強敵環伺(德國、法國、義大利)。而我所交換的學校-University of St.Gallen是位於德語區,基本上是以德語為主,但瑞士德語頗為特殊,其與標準的德國德文有所不同,兩者關係有點近似於台灣的國語及閩南話。

University of St.Gallen是個不折不扣的貴族學校,其以商學專業聞名於歐洲的德語語區,除此之外也有法律及國際事務等課程。由於吸引了許多其他歐洲國家的學生前來就讀,因此學校頗為國際化,幾乎百分之九十的課程都為英語授課,校園中也不時聽到以英文為主的對話。學校的交換學生為數不少,在此之下,學校提供給交換學生的資源也頗為完善。我們一人都有一個當地的接待學生來輔助我們生活上可能碰到的問題,如果想要練習外語,也可以報名學校的語言交換活動,我們敎他中文,他則敎我們德文或法文。值得一提的是,拜現今全球中文熱之賜,身為中文是母語的我們,也可以擔任學校中文會話課的教師,不僅可以賺取零用金,更可增進自己的語言能力,我也因為這樣而交到不少當地一起吃喝玩樂的朋友。

我在瑞士的落腳處是一層學生公寓,室友四人,來自於德國、印度及韓國,大夥共用一套衛浴設備及一間廚房兼交誼廳。因為大家來自於不同國家,對於不同文化及生活習慣也確實需要一段磨合期。但幸運的是,在大家的互相包容下,我們的磨合期非常的短暫,接下來就是天天享用不盡的異國料理,但代價則是離開瑞士時身上所帶著的十公斤肥肉。在上課及吃飯之餘,另一項學生間的盛事,就是每星期三的學生派對,在這一天,學校會包下一間酒吧,偌大的空間中每次都擠的水洩不通,看樣子應該學校每位學生都來了。(沒辦法,因為瑞士的夜晚除了酒吧只能待在自家的廚房跟室友鬼混)。而學生也很有創意的替每次的派對辦一個主題,尤其是某次的沒品味派對,規定大家都要穿的很「俗」才能入場,那一晚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 看著身穿螢光綠運動褲及鮮黃高領毛衣的傳說中校園白馬王子,在此套衣物的荼毒後,也不得不馬上降格為普通人,真是覺得異常的痛快。

在厭倦了學校的派對及公寓室友後,旅行是一個逃離無聊瑞士的一個不錯辦法。對於我們這些窮困的交換學生來說,不提供餐點的廉價航空是首選,此外歐洲火車票對於年輕人也有特別的折扣。以我為例,旅行地點的選擇首先是要有便宜的交通工具,第二才是自己對各地的喜好。曾經為了省錢,我獨自一人睡過機場,坐過數十小時的長途夜車,睡過一間十人的青年旅館,靠著這背包客的旅行法,竟也遊歷過歐洲數十個國家:巴黎聖誕的夜輝煌、德國跨年的萬人轟動、荷蘭花季的嬌羞鬱金香,捷克陰森的人骨教堂,這些旅遊情景仍歷歷在目。

一年的交換時光,對我來說,本來是要用於找尋自我及增進德文能力。意外到了瑞士,自我沒找著,反倒交了一托拉庫的好友,這些朋友現在遍佈瑞士、北京、香港等世界各地,都是我現今最重要的工作或學業諮詢者;此外,歷經一年雞同鴨講的瑞士德文後,我的英文能力反而意外增進了許多。現在想想,仍然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在大學的最後一年,我可以在瑞士這個美麗的「溝」裡,生活、旅行及最重要的:做白日夢。

申請建議

最後,在此提出幾點交換的感想,以供日後想交換的學生參考:首先,參加交換之前,要先想想自己交換的目的,再依此目的選取適合的學校,例如:想增進德語能力,那就選德國或奧地利吧!想要增進自己專業學科的能力,那就選擇你所就讀領域較有聲望之學校;想要旅行,那就選擇交通便利的歐洲;不想負擔龐大的生活支出費用,那就選擇保證提供獎學金的學校。再來,調查交換學校也是很重要的,包括修課規定(以免到時所修讀的學分不被母校承認)、學校提供給交換學生的資源是否充沛(以免到時連住處都要自己尋找)、學校是位於鄉村或是都市等(以免到時被困在一個鳥不生蛋的小鎮,連想外出旅行都不方便)。第三,如果想增進外語的口說能力,打工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這同時可以幫助你更了解及融入當地社會。當然,是以不影響課業為前提。最後,保持一顆樂觀開朗的心,勇於嘗試不同的文化與結交不同朋友,可以幫助你更快適應交換學生的生活!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留住我們的人才─劉墉

Keeping the Talented at Hand
text/劉墉

去年暑假,我應邀去新加坡國際書展。在簽名售書的時候,發現有一位讀者的口音不像當地人,就問她從哪裡來。她說是接受新加坡政府奬學金的高中留學生,又說新加坡政府真好,除了學費,還提供她機票、健康保險和生活費。

跟著我接受一個媒體訪問,閒聊時提到那個小留學生。主持人說我真是問對人了,因為前幾年他就奉派去中國大陸招生,起初大陸的家長聽說有這麼好的待遇,還半信半疑,認為不可能是真的,不敢讓孩子來。過了一年,當大家發現沒錯,又擠破了頭地爭取。

我好奇地問,一般國家都給外國研究生獎金,為什麼新加坡會收中學生呢?那位主持人神秘地一笑說,因為他們發覺雖然是同文同種,但是新加坡人到中國大陸,還是不能完全融入當地的社會。所以必須吸收中國人,好好培養,使他們能了解新加坡的文化、愛新加坡,有一天則可以作為新加坡與中國的橋樑。

接著我到了雲南昆明,在飛機上翻開《春城晚報》,看到大大的標題「港大搶走我省十尖子」。就笑對旁邊的朋友說:「都是中國,為什麼好像覺得被香港的大學搶走人才了呢?」朋友笑笑說:「不是覺得被搶走,而是覺得好奇怪,現在無論香港的、北京的,好多大學都愈來愈會搶人,尤其是搶那些尖子學生。好些重點大學,會早早打聽有哪些尖子在下一年畢業,早早對學生、老師,甚至校長下工夫。真是讓人不能不覺得奇怪。」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這是時代的趨勢,今天的世界已經跟過去大大不同。以前的進步,是像「等差級數」一步一步來,現在則常常是以「等比級數」,跳著前進。在今天這個時代,哪個國家能掌握人才,讓人才發揮腦力,作出革命性的創造,就能一下子領導世界的潮流。

所以你查美國長春藤名校的新生資料,一定會發現錄取比例愈來愈低,一個原因,是他們不再像以前,招收一堆貴族學生。過去由於學費高昂,使家裡經濟情況不夠好的孩子,根本不敢申請那些私立學校。

現在幾乎每個長春藤盟校,包括史丹佛等等,都有高額的奬學金,學生家庭年收入在六萬元美金以下的美國學生,幾乎可以一毛不花念畢業。我的一個外甥,今年進入紐約的一所公立大學,因為他是資優生,非但學費免、住宿免、電腦免費贈送。連他申請學校時繳的手續費也退還給他。這樣作,當然能吸收各階層的好學生。

想進名校的亞裔美籍孩子,據說現在也愈來愈難了,不是學校減少了亞裔學生的比例,而是因為開放了太多名額給海外的留學生。我相信,如同新加坡的政策,他們要尖子學生,希望把外國一等一的人才吸收進來。怪不得哈佛大學商學院院長賴特不久前宣布,哈佛馬上就要在上海設立辦公室,而且正找地方,打算設立長期的教學點。

賴特話說得很明白:「哈佛長期關注中國,對哈佛學生而言,要領導全球化的公司,必須有全球化的思想。」各位比較一下,他們跟新加坡政府的想法是不是很像?而且請注意!他們不像以前,對研究生感興趣。他們現在對高中生好像更有興趣!英國劍橋大學在中國的「學生的遴選中心」,過去四年來,已經招了幾十名高中一等一的尖子學生。《中國時報》上說得好,「世界名校對中國高中生的招生趨勢,顯示各校對中國優秀人才的重視與長期布局的用意。」面對這樣的情勢,我們的教育當局能不注意嗎?我們做父母師長的人能不站高一點看看,外面的世界正發生怎樣的變化嗎?


更重要的一點是,年輕朋友能不改變讀書的觀念,還認為只要由好學校畢業,搶到個鐵飯碗的工作,就可以一輩子不愁吃喝了嗎?我可以肯定地說,任何人如果抱持這種想法,一定會被淘汰。因為當那許多天才被栽培之後,很可能創造出顛覆傳統的東西,把舊東西以飛快的速度淘汰。所以今天每個人都得時時睜大眼睛,注意最新的變化。

舉個非常實在的例子:我高中時代編校刊,那時候還用撿鉛字的方式排版印刷,只見好多師傅,一手拿著稿子和小小的木盒子,一手從架子上撿起鉛鑄的活字,再集中交給師傅去排版。

進入大學,我又編校刊,這時候已經不用撿鉛字了,那些男師傅多半被一批打字小姐取代。小姐們操作大大的打字機,好像有個小夾子,在字盤上下左右移動,撿起需要的字,像英文打字機似的打在白紙上。

大學畢業,我自己出書,再跑去台北的印刷街,發現那些啪撘啪撘的打字機不見了,換成照相打字機,也換了一批打字小姐。機器多半是由日本進口,好大一台,下面的字模換成底片,上面的白紙改成感光的相紙,只要換個「鏡頭」,字就會變大變小變長變扁,真是太進步了。

又過了幾年,我由美國回台灣,再去台北的印刷街。奇怪!原先的照相打字行都不見了。聽說好多小姐當年借錢買機器,現在還不出錢,人都不見了。為什麼?因為電腦打字的發明了,一下子變成人人會打字。
各位回頭想想,那些撿字的師傅有錯嗎?傳統打字的小姐有錯嗎?照相打字行有錯嗎?他們都很努力,他們都沒錯,只是當一種革命性的科技出來,許多人就不得不被淘汰,就不得不轉行、不得不重新學習,再出發。

正因此,每個國家都要搶尖子人才,作革命的發明,用腦力打敗對手。正因此,我們國家要知道怎麼發現人才,而且留住人才。正因此,我們的師長要給孩子思想的空間,不能教出一批死讀書的死心眼!(原文刊登於We People雜誌元月號;禁止複製轉載)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認識老師

資電院有許多優秀的老師,老師的個性也千差萬別。有對紅酒與哲學研究功力深厚;有律己甚嚴,負使命感與教學熱忱;有親和力十足;也有看似沈默寡言,卻是十足的冷面笑匠。可惜非本科系老師,學生畢竟陌生。藉著這個部落格的角落,同學可以認識其他系所老師。也許,介紹的老師你才上過他的課(說不定還被當),但希望你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老師,汲取老師求學的經驗與建言。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我跟朋友比起來的確比較用功」

「我跟朋友比起來的確比較用功」


個子嬌小的蔡心怡側著頭,認真地說了這句話。

自從大陸和印度學生紛紛前往美國留學,台灣優秀學生申請美國大學獎學金已經不像以往十拿九穩。除了優秀成績之外,還得有在其他申請人當中勝出的本事。

因此當綽號小辣的蔡心怡獲得密西根大學全額獎學金,引起了電機系一陣騷動與羨慕。畢竟全額獎學金和密西根大學的組合,可是等於實力與閃亮未來預定券。

但這並不是依靠著好運氣憑空掉下來的。

小辣有個其他同學大概已經不復有的好習慣:每天固定唸書。

「書呆子?」她搖了搖頭。她可是IEEE的前任會長,而且和朋友玩得可開心的了。只不過,「我不喜歡蹺課。我就算出去玩,回來也會唸書。唸完後,我還會仔細回想思考內容。」

「我也是上大學第一次考試完才發現,不能把高中的唸書模式拿來大學用。」第一次考試的挫折,讓她警覺不能以僥倖放鬆的心態應付學業。

當然,除了用功之外,她還靠著父親傳授的訣竅成功申請上名校。「就是申請時,要先考量自己的興趣、組別(以電機系而言)與基本所學,以此為條件,選擇適合申請的大學。還得勤作功課,瞭解申請學校科系的教授所學領域,然後發mail給教授禮貌性地詢問相關事宜。再從教授的回應來決定是否該申請此所學校。這樣一來,成功率會大幅提高,事半功倍。」

問她能不能給學弟妹讀書的建議,她回答:「就是不要蹺課。」這句話簡短有力。的確,對學生而言,不蹺課需要極大的自制力。如果能控制自己蹺課的慾望,認真地盡好學生的本分,那麼做事能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