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數位學習第三波 未來教室

 「臺灣小胖」林育群先聲奪人,菜販阿嬤陳樹菊獲選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日前赴美領獎,中央大學陳德懷啟動的全球首個網路學習計劃,亦獲美國總統歐巴馬總統的重視,在其教育部今年三月出版的《改造美國教育:科技輔助學習(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的教育白皮書中,特別專節介紹陳德懷在臺灣所推動的數位學習計劃。
 國家型數位學習計劃執行長、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陳國棟表示,數位學習是一個典型科技與人文結合的領域,此領域包含學習軟體技術、教育理論、認知心理、以及網路與人機介面等理論知識與技術。台灣的數位學習研究備受歐美各國重視,且領先於亞洲。陳德懷教授正是台灣這研究領域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臺灣「亞卓市」 揚名美國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研究所陳德懷教授是全球首位提出「學習同伴」概念的學者,並且在臺灣以數位學習科技,打造了網路學習城市「亞卓市」,可說是全世界首開「網路學習」研究之先驅。
 2000年,他在教育部及國科會「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劃」補助之下,主持一項大型計劃「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其應用,從台灣到全世界」的學習科技研究,有三十多位台灣教授參與,其中一個分項計畫,打造了全球第一個網路教育城市¬---「亞卓市」(亞洲卓越城市之意,讀音接近 EduCities )的學習平台,帶起國內數位學習熱潮。他也曾協助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兆漢規劃並推動第一期「國家型數位學習科技計畫」,大幅提升了台灣數位學習的研究能量。
 「亞卓市」是由上而下,架構出一個網路學習世界,由一群有層級關係的社群所組成,亞卓市本身代表整個社群,包含稱作「亞卓鎮」的學校網站。亞卓鎮代表一個學校,並由其學校稱作「亞卓村」的班級網頁所組成。亞卓村代表一個教室,並由其教室裡稱作「亞卓市民」的學生和老師的個人網頁所組成。
 最近,「亞卓市」成為美國歐巴馬政府教育白皮書中介紹學習科技的一個成功案例,在章節”Teaching: Improving Learning Through Connected Teaching”,特別介紹了「2000年台灣所啟動的亞卓市計劃,打破了學校的圍牆,讓所有人都浸淫在學習網絡之中 」。 當時「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其應用,從台灣到全世界」共有四個分項計畫,其中,參與「亞卓市」活動的學生超過一百五十萬名,已成功技轉給中華電信營運。
數位學習第三波 「未來教室」 
 陳德懷結束了亞卓市的計畫,但卻未離開數位學習的領域。陳德懷說「自 1980 年代中期開始,中小學校連續經歷三波數位學習的浪潮:第一波是個人電腦教室時代,第二波是線上學習時代,而第三波則是數位教室時代」。
 他說,第一波是始於1980 年代中期的個人電腦教室,學生首次有機會在學校學習和使用電腦。第二波始於1990 年代中期,即每個人都可以對網路做出貢獻,這些個人的貢獻也快速在網路上集結,造成大量線上學習資源和線上學習社群活動的積累。亞卓市是屬於數位學習的第二波。
 「學習科技 --主動社會學習及其應用,從台灣到全世界」另一個分項計劃「未來教室」,則是陳德懷心目中的數位學習第三波。
 陳德懷發現,無論線上學習資源多豐富或是亞卓市創造出的線上社群多有活力,學生只能在家使用,或是放學後在學校的電腦教室使用。學生手邊沒有電腦,無法充份利用網路的好處,而老師只能有限或零星使用網路資源,即使到了今天,這種情形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線上學習和課堂學習仍是分離的兩個世界。
 陳德懷表示,低價筆記型電腦(或是小筆電),讓人人皆可人手一機,加上「電子書」、電子閱讀器(e-reader)的出現,即將取代印刷書籍。讓未來學校教育的最佳個人設備,將會是低價筆記型電腦和電子紙張製成的閱讀器一起共同演變而成的設備。
 陳德懷指出,「網路學習真正的影響,仍在教室之內」,學生學習必須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手到,有了電子書和互動式電子白板(e-board)可供使用,數位科技才有可能大幅度影響教室,才會是真正的「未來教室」,才會是真正的數位學習第三波。
 他說,「未來教室」是由下而上,從教室出發改變學習的型態,將帶給老師和學生課堂學習的新方法。將來教室裡不再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更多是個人化學習與小組合作討論,他預期未來十年內,這種影響才會開始,而且會越來越加明顯。
 從初步研究成果來看,陳德懷指出,「未來教室」不只能提高學生的整體學業成績,對落後的學生幫助更大,更重要的,「未來教室」能培養學生四種21世紀競爭能力:個人學習自發性、團隊合作精神、批判性思考、複雜問題解決。這些能力在傳統教室不容易做到。



文/古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