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98年學年度全校運動會


二天的賽事,選手在十一月的陽光下,盡情揮灑,爭取榮譽。
資工系向來是奪獎熱門科系,在本年度運動會場上,再度以
女子田徑金牌3面,男子田徑金牌8面,女子趣味競賽金牌3面,男子趣味競賽金牌4面,總計獲得18面金牌的成績,傲視群倫。
運動會花絮照片請見此:
http://picasaweb.google.com/ncuceecs/Ncu_98_1126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GPA 2.74─資工系孫敏德教授


「我當初要出國,GPA拿2.74,後來都可以當老師!所以,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資工系孫敏德教授拿自己求學時完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績,當作例子。他說,就算大學成績不夠理想,也不要喪失自信。重要的是不失去讀書興趣,也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未竟的志願─科學家
孫教授1987年考上台大數學系。就讀期間,他說,「課程簡直是為了五六個資優生設計的」,因此他學得很痛苦,成績也無傲人之處─代數就補考了二次。談起選擇數學系的原因,他說,從小就對基礎科學有興趣。人生的第一個志願便是「當個科學家!」但是,在選擇數學系之後,他體認要在基礎科學領域發展,就得爬上金字塔頂端,但數千萬人之中,談何容易。相反的,工學領域就顯得容易些了。
曾經有那麼一個時期,休學是不光彩的事情。但其實,基於自己對未來的想法而做的休學決定,事後後悔的人並不多。孫教授也是。考上清華大學工業工程所,念了二個月,發覺興趣不合,當機立斷休學。但是為了這二個月,出國留學計畫就被迫延了二年。到現在,他還為了那多花的時間而扼腕。
在美國,他先是就讀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之資訊工程研究所,而後因為主修「太數學」,所以轉校換領域至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繼續攻讀博士。
就讀博士時期對他的研究方法起了極大的影響。他的指導教授因為健康出問題,因此孫教授不得不從決定題目到研究撰寫一切自己來。從過程中,他有三個階段的體會:首先是「見山是山」,覺得題目都被做光了;隨著自己閱讀papers之中,逐漸能有自己的見解,便是「見山不是山」,往往一篇論文可以想出好幾個題目;而後進入了最後階段:「見山又是山」─過濾好幾個題目當中找到最適合的一個題目。當然,過程絕非這幾句話可道出其中辛苦。但是,老師表示,這一路走來所獲得的經驗令他受益良多。

孫教授於2008年來到中央。在此之前,他已於美國任教六年。然而,回到台灣重拾教鞭一年之後,還是有一些需要重新適應之處。比如美國與台灣對於教授的要求不同、學生求學的態度等等,但總歸而言,教書做研究,還是他的興趣。曾經有想過學成後就業,追逐高薪,但「錢,在我的生命順位中,落在家庭與興趣之後!」
追問他選擇教職的原因,說來有趣,他曾經考慮過業界,然而在研討會中發表研究成果時,他發現台下這麼多人聽他發表,「感覺滿爽的」,因此決定往學術界發展。姑且不論這是否只是玩笑話,在講台上的他可是十分熱切地想將知識盡數傳授。
據他表示,中央的學生其實程度不錯,但是缺乏自信。他說學生的確有不懂卻不愛發問的現象,然而,他認為不懂並不表示程度不夠。他建議,同學之間,不妨組成小的study group,互相討論。
針對他所開授的計算幾何課程,他說其實這門課應用層面極廣,因此吸引了其他領域的學生修習演算法技巧─還有交大電機系學生特別前來。他表示,一個好的工匠要有很多好用的工具,而演算法就與機率模型、數學模型以及英文能力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工具。因此,同學得好好利用上課機會學習。

每場seminar都很重要
每學期,各系各分組總會舉辦幾場seminar。令孫教授不解的是,依照他的理解,seminar是學習其他領域新知的最佳機會,而他在學生時代便積極參加department seminar,目前資工系的seminar他也一定到場參加。他說,電腦資訊領域太廣、發展速度太快,單靠研讀paper太慢,seminar是整理發表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機會,為何不參加?而且這也是對受邀講者一種禮貌的表現。因此,他的研究生也積極地參與系上所有的seminar。

儘管每天忙著研究、寫paper、備課上課,甚至固定帶學生去交大上感測網路,得時常以研究室為家,他還是甘之如飴。他笑稱或許自己是隨波逐流吧,人在何處,就遵守當地的遊戲規則,好好把事情做好。當然,還因為背後有妻兒的溫柔力量支持。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堅持─電機系李進福教授


在大學部專題競賽評審過程中,李教授認真地聽著學生講解作品的特性與概念,時而口氣和婉地提出小小的質疑。很難從外表看出他以對碩博生嚴格著稱。他於清大博士班的恩師曾經委婉地告訴他,「不能要求學生和你一樣。」

「我的求學過程很特殊」,91年進入中央大學,近日榮升教授的李進福老師,如此開門見山。有別於其他老師,他的求學,一路上走的是技職體系的道路。從高職、一日五專生、補習班、四技直到研究所,雖然像是繞了一大圈路,但他說:「要做自己想做的」。

他口中的「特殊」求學過程,正反映了他看待自己與學生的態度。李進福教授高中聯考時,考上了高雄的左營高中。儘管父母希望他進一般高中,而後順利考入大學,但他設定的求學道路是高職、五專、四技二專,因此他毅然決然地進入高職(高雄高工)。而一開始進入的是電機科,從此便與電機結緣。高職玩了一年,便收心唸書,而後以優異的成績甄試進入高雄工專。
只不過,進入工專的第一天他便發覺自己並不屬於這個環境,於是又再次依照自己的意願辦理休學。也由於高雄工專的光環加持,因此他得以免費進入補習班,準備重考。一年後,他分別考上了台灣師大、彰師大工教系以及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今台灣科技大學。這一次,他仍是執著於自己的道路─儘管當年入師範體系可是飯碗保證。沒有所謂的主流不主流,他腦中總是清楚自己要走的道路是什麼。他說,幸運的是自己有尊重小孩意願的父母。
大學時代倒是跟隨著主流,理所當然地玩。順利考取清華研究所之後,他又再一次辦了休學。原因是「因為對於未來就業沒有目標。」他說,畢業後當兵等於浪費了二年的光陰。他寧願先當兵再為未來就業進行規劃。
當兵時運氣不好,抽到辛苦的軍種,他感悟唸書還是幸福的,於是發憤用功,而且對研究起了強烈的興趣。研一的研究成果就已經發表於IEEE期刊。在念博士班之前,他為自己設定目標,如果未能於幾年內畢業,他便放棄學業轉往就業市場。結果,三年內就順利拿到博士學位。
在博士班期間,由於指導教授對於研究的嚴謹態度,也培養了他對研究的完美主義。他認為要求完美對於學工程的人而言非常必要。他說,比如製作飛航器的晶片,或是汽車晶片,如果不嚴謹,影響的不只是產品,而是更多人的生命。因此學工程、科學的人,嚴謹是基本的要求。故儘管他近年來慢慢調整自己心態,不要求學生要跟自己一樣態度,但他認為研究生該有的能力,仍不能馬虎。
比如研究生要有identify問題的能力。碩士生得要找出方法,而博士生得從發現問題到獨力解決都得具足。也因此,在他底下要通過標準畢業不怎麼容易。但他也不輕易收學生。李教授重視研究生的基礎與學習態度。因此,他有一套篩選指導學生的方法。首先,由於他以嚴格著稱,因此對研究缺乏熱忱的學生就不會主動上門。接著他會瞭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與喜愛的消遣活動,從中看出是否具備恆心毅力。最後再說明自己的訓練方式。他笑稱,從動機過濾學生頗具成效。

大部分人的IQ都差不多
很多學生覺得電機很難,面對一堆公式、理論,總是提不起勁,或是上課聽不懂。
李進福教授表示,IQ與電機領域相關性並不大。其實大部分人的IQ都差不多,差別在於有沒有心。他以自己經驗為例,他自認資質平凡,一路上都是靠著苦讀以及對做研究的興趣;於台科大就讀時,主修是電力與控制,進了研究所才發現自己缺乏IC設計基礎。為此,他花上了許多時間學,還拿到了好成績。
當然,有些科目要學好也是有竅門。比如他教授的VLSI,基本觀念很簡單,但很重要,所以一開始的課不能錯過。他說,與一般學生的理解相反,開學後的前幾堂課是決定VLSI能不能學好的關鍵。
當然,勇於發問也是個值得鼓勵的方式。只不過台灣學生普遍而言,不習慣也不大願意發問。所以,他說,教師該站在學生立場思考,學生可能會有哪些部分理解有問題。學到多少東西比進度重要許多。

私底下的李教授,也以與做研究同樣的堅持,維持從當兵以來的慢跑習慣。他說,每天都會固定跑三十到四十分鐘。當然,前三千公尺最困難,但突破之後,慢跑就會變成樂事。他將慢跑類比為做研究。做研究也是,必須克服瓶頸,才能有美好的成果。因此他總是不讓學生隨便換題目─除非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與深思之後才下的決定。他表示,老師得貫徹意志,也得教導學生貫徹意志。

設定目標,並堅持不懈,這很難。大家熟到不能再熟的「天才是靠九十九分努力」這句話,他親身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