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乘法大家都會背,但如果運用在電子學呢?有哪位老師會鼓勵學生「臨時抱佛腳」?
鄭國興老師的獨特學習模式,不但活潑有趣,還將繁複的電子學,簡化成單純的物理現象,連非理工科的人,也能瞭解什麼是「飄移電流」。他常鼓勵學生考1.5名就可以了。這個1.5名哲學,可不是阿Q哲學,而是實在寬廣的目標…
只要不停下來,就不會落後
鄭國興老師的一頭白髮,在資電院老師群中,配上他的身高,頗為醒目。突兀的是,他的臉上皺紋並不多。他打趣地說:「我的白髮是遺傳。而且我不只有白髮,還有白目。」他的白目其實只是白內障。鄭老師愛看書。就算白內障開完刀,還是堅持拿著放大鏡看『十月的天空』。他說,這本書教會讀者,人是可以作夢的,只要不停地一步步走向目標。
就算走得不好,走得慢,只要「不停下來,就不會落後」。這是鄭老師的信念。從國小一直到博士班畢業,他說,小一之後,就只有高三和研究所入學拿過第一名。他認為讀書不需要繃太緊,只要跟第一名站在一起不感到自卑即可。人生有太多需要關注的面向,因此沒拿到第一名,不表示能力差,而是有其他重要的面向值得投入時間。第一名的學生只有一位,但優秀的學生可能就有幾十位。在人生中,他,也包括他對學生的期待,是像個能持續競賽的馬拉松選手。
學生時代熱愛物理,熱中於推導物理現象及化約公式的過程。對物理這門學科,他從來就不靠補習和參考書,也常常是同學的小老師。他說,物理成績好,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擔任小老師;同學問的問題,就等於替自己篩選拿手與不拿手的題目了。大學聯考沒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台大物理系,但他毫無所謂地念了電機系。在大學,他打球、追女友,以第十名的成績畢業。
托學生的福
他的成績向來不是頂尖。就如同他所形容的:就是中上。不過,他的學生儘管也學習1.5名的哲學,但是在對外競賽,成績亮眼。電機系辦門口的榮譽榜,他因著學生參加97學年度大學校院積體電路(IC)設計競賽獲獎,也在榜上。他謙稱:都是托學生的福。
電機系學生對鄭老師的評價頗高。就算不點名,他的課仍有高出席率。對於教學,他有自己的想法。
打從學生時代,他便立志當老師。大學時代的家教經驗,讓他愛上了教學這件事。他說,教書是件愉快的事。原本,他只打算當名高中數學或物理老師,因緣際會成了大學電機系教授。已經任教了將近二十年,他仍不改熱誠。他說,到現在,他還是很愛教書,也對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唸書也仍興致盎然。
在課堂上的鄭老師,從來不點名。他認為如果內容值得學生聽的話,他們就會出席。他不喜歡用制度強迫學生學習。因為老師負責給學生東西,但學生自己判斷是否願意吸收。雖說他不覺得學生蹺課是嚴重的問題,但是他倒是認為,蹺課的不智在於成本太高。花錢看一部院線片,就算很難看,錢都花了還是會乖乖地坐著,有一搭沒一搭地看,等散場。上一堂課成本計算下來,絕對比一場電影還貴。所以,他說,蹺課最好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才值得。
說實話,老師帶領學生的方式相當特別。他不要求學生設定美麗的目標,也不要求學生一定得拿第一。他強調,要作自己辦得到的研究,不必要追求與諾貝爾獎得主等質量的研究,但追求目標的過程當中,處處盡心,不讓自己有遺憾才是最可貴。他要求學生,要在台大生、哈佛生面前不覺得自卑。拿1.5名的人,或許可比拿第一名的人,能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能cover最多東西的基本想法,才是最有用的想法
曾聽過學生反應,上課聽不懂老師的授課內容。問鄭老師,萬一學生不懂他的授課內容該怎麼辦,會調整內容難易度嗎?他引述了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的「挑戰與回應」的理論:「文明是誕生於對事物的一連串挑戰與回應」。這是指,太優裕的自然環境產生不了文明,因為缺乏了對生存的努力;太嚴苛的環境亦然。因為得奮力為存活而鬥,無法建構文明。同樣的,學習也是,學習的內容太簡單或太難均不恰當,需要有點難度,才能真正地學會。
他舉九九乘法為例子。九九乘法每人都會;5×7大家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回答,但是17×35,大家可能就得拿出紙筆計算了,但是17×35並不需要死背,因為那並不是重點,會九九乘法自然就會運算出答案。更進一步說,無法背誦出17×35的答案,不等於不會九九乘法;而5×7的答案無法立刻答出,那就等於不會九九乘法。他表示,九九乘法表只有懂百分之百與不懂這二種分別。
所以,學習也是。基本的要素才是最重要、最需貫通瞭解。花俏的公式其實來自於最基礎的原理,因此,與其花時間搞懂複雜花俏的公式,不如先徹底找出自己當門學科該學習的基礎為何,並且熟記在心。他自承,自己讀書時都會想基本面,比如PN Junction是元件的基礎,電子元件是電子學的基礎。簡而言之,他讀書學習不忘找出該學科的九九乘法表。
他開玩笑地表示,印度背的是99×99表,所以數學比我們強太多,但重點是,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因此需要自己找尋基礎知識,拿捏尺度、學習該課程精華。
私門學習法
關於學習,門道其實很多。他以自己的經驗建議,學習時,設定目標如果太高,容易使自己氣餒。比如,設定一個月念好電子學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不如設定自己一天看懂頻率響應,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區分成幾個小塊,然後完成拼湊。所以,他會教學生每門課都得分析基本面,再繼續深入學習。
還是不懂怎麼辦?除了問老師之外,他說,就是把自己當老師,才會試著用不同角度和想法解釋問題。他笑稱,電腦不強,但教女友電腦的時候,就會自習變得很強,就是這個道理。
鄭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他的私門學習法:
臨時抱佛腳
從小,課本書中、老師口中,總叮嚀千萬不可臨時抱佛腳。鄭老師可不這樣想。他說,為了求all pass,臨時抱佛腳有其必要,因為當下腦袋的CPU執行速度最快。因此,先設法pass,不過考試後還是得弄懂,並且整理下來,或許有可能因而頓悟,可別辜負了這段最有效率的學習黃金時間。
他強調,臨時抱佛腳是在不放棄每一科的前提下才會成立,畢竟大多數的學生為了求單一科目pass,因此會選擇放棄其他科目而救他們所謂的重點科目。此舉卻會為後續的課業學習帶來極大影響。
慎選讀書地點
讀書地點會影響讀書集中力。鄭老師在學生時代,考試前,總會在圖書館花上將近十小時唸書。他總選擇角落的位置,既不容易被打擾,也不容易離席。
在初任教職時,他總會在麥當勞讀書、寫講義。他說,在吵雜的環境,反而會在心中建立冷漠感,使自己不受背景雜訊干擾。
走樓梯,不跳高
這不是老師對學生體能的建議。老師喜歡對學生舉此例。他說,看到一個人站在頂樓,眺望風景,羨慕之餘,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樓梯,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花時間練跳高。他舉例表示,要一次跳躍到三樓,任誰也辦不到,但如能找到樓梯入口,就算是101也可以走到頂。其實,老師指的就是學生該給自己設定可及的目標,逐漸增加難度與廣度,而不是一眛地為了達成能力不能及的目標而浪費時間,徒增挫折。
如何學好電機系課程
鄭老師認為電機系學生最怕的電子學,其實不難。很多學生提到公式就搖頭。鄭老師說,許多公式本質不難─畢竟發明公式的人都已作古。他建議,先找到最簡單的公式,再將公式簡化成簡單的物理現象,再找出自己的九九乘法表。所謂的物理現象,是可以從生活經驗中觀察出,比如「受力面積小,壓力就大」的定理,透過自己親身觀察,就可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他強調,千萬別把繁複的公式當寶。
另外,他建議學生分清難與煩的不同。他說,解偏微分方程式是難;做十位數的乘法是煩。需多瞭解其中的不同,並尋求其最基本的九九乘法表,而不是死背答案。他以自己教書生涯中的第一門課為例。當時他負責教授第二學期的半導體元件,但是他其實完全沒修過相關課程。他笑稱,自己對這門課的知識,或許還比不上坐在課堂上,已經修過一學期的學生。他說,當老師最大的好處,就是腦袋CPU執行最快,因此他拼命利用時間加上自己獨門的九九乘法,很快就弄懂了半導體元件,而且,從頭到尾,沒有學生發現老師原來的程度比自己遜。
給學生就業的建議
許多同學對於獲得博士學位與職場定位總感到矛盾與衝突。對此,鄭老師提出相當巧妙的見解。他認為,每個學位都是一個台階,站上更高處,就可以看得更遠。而與此同時,鄭老師也語重心長地表示在職場中,得要觀察當下環境成功之人的特質,並且見賢思齊。如果身邊的人都不具如此特質,那麼,或許該考慮換個環境。只有三層樓高的房子,是看不到一百樓的風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方式;老師也是。不同的老師,也有不同的教學方式,給同學不同的啟發。鄭老師憑著活潑的方式與獨特的教學理念,為電機系學生開啟另一個學習思考的面向。
鄭國興老師的獨特學習模式,不但活潑有趣,還將繁複的電子學,簡化成單純的物理現象,連非理工科的人,也能瞭解什麼是「飄移電流」。他常鼓勵學生考1.5名就可以了。這個1.5名哲學,可不是阿Q哲學,而是實在寬廣的目標…
只要不停下來,就不會落後
鄭國興老師的一頭白髮,在資電院老師群中,配上他的身高,頗為醒目。突兀的是,他的臉上皺紋並不多。他打趣地說:「我的白髮是遺傳。而且我不只有白髮,還有白目。」他的白目其實只是白內障。鄭老師愛看書。就算白內障開完刀,還是堅持拿著放大鏡看『十月的天空』。他說,這本書教會讀者,人是可以作夢的,只要不停地一步步走向目標。
就算走得不好,走得慢,只要「不停下來,就不會落後」。這是鄭老師的信念。從國小一直到博士班畢業,他說,小一之後,就只有高三和研究所入學拿過第一名。他認為讀書不需要繃太緊,只要跟第一名站在一起不感到自卑即可。人生有太多需要關注的面向,因此沒拿到第一名,不表示能力差,而是有其他重要的面向值得投入時間。第一名的學生只有一位,但優秀的學生可能就有幾十位。在人生中,他,也包括他對學生的期待,是像個能持續競賽的馬拉松選手。
學生時代熱愛物理,熱中於推導物理現象及化約公式的過程。對物理這門學科,他從來就不靠補習和參考書,也常常是同學的小老師。他說,物理成績好,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擔任小老師;同學問的問題,就等於替自己篩選拿手與不拿手的題目了。大學聯考沒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台大物理系,但他毫無所謂地念了電機系。在大學,他打球、追女友,以第十名的成績畢業。
托學生的福
他的成績向來不是頂尖。就如同他所形容的:就是中上。不過,他的學生儘管也學習1.5名的哲學,但是在對外競賽,成績亮眼。電機系辦門口的榮譽榜,他因著學生參加97學年度大學校院積體電路(IC)設計競賽獲獎,也在榜上。他謙稱:都是托學生的福。
電機系學生對鄭老師的評價頗高。就算不點名,他的課仍有高出席率。對於教學,他有自己的想法。
打從學生時代,他便立志當老師。大學時代的家教經驗,讓他愛上了教學這件事。他說,教書是件愉快的事。原本,他只打算當名高中數學或物理老師,因緣際會成了大學電機系教授。已經任教了將近二十年,他仍不改熱誠。他說,到現在,他還是很愛教書,也對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唸書也仍興致盎然。
在課堂上的鄭老師,從來不點名。他認為如果內容值得學生聽的話,他們就會出席。他不喜歡用制度強迫學生學習。因為老師負責給學生東西,但學生自己判斷是否願意吸收。雖說他不覺得學生蹺課是嚴重的問題,但是他倒是認為,蹺課的不智在於成本太高。花錢看一部院線片,就算很難看,錢都花了還是會乖乖地坐著,有一搭沒一搭地看,等散場。上一堂課成本計算下來,絕對比一場電影還貴。所以,他說,蹺課最好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才值得。
說實話,老師帶領學生的方式相當特別。他不要求學生設定美麗的目標,也不要求學生一定得拿第一。他強調,要作自己辦得到的研究,不必要追求與諾貝爾獎得主等質量的研究,但追求目標的過程當中,處處盡心,不讓自己有遺憾才是最可貴。他要求學生,要在台大生、哈佛生面前不覺得自卑。拿1.5名的人,或許可比拿第一名的人,能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能cover最多東西的基本想法,才是最有用的想法
曾聽過學生反應,上課聽不懂老師的授課內容。問鄭老師,萬一學生不懂他的授課內容該怎麼辦,會調整內容難易度嗎?他引述了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的「挑戰與回應」的理論:「文明是誕生於對事物的一連串挑戰與回應」。這是指,太優裕的自然環境產生不了文明,因為缺乏了對生存的努力;太嚴苛的環境亦然。因為得奮力為存活而鬥,無法建構文明。同樣的,學習也是,學習的內容太簡單或太難均不恰當,需要有點難度,才能真正地學會。
他舉九九乘法為例子。九九乘法每人都會;5×7大家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回答,但是17×35,大家可能就得拿出紙筆計算了,但是17×35並不需要死背,因為那並不是重點,會九九乘法自然就會運算出答案。更進一步說,無法背誦出17×35的答案,不等於不會九九乘法;而5×7的答案無法立刻答出,那就等於不會九九乘法。他表示,九九乘法表只有懂百分之百與不懂這二種分別。
所以,學習也是。基本的要素才是最重要、最需貫通瞭解。花俏的公式其實來自於最基礎的原理,因此,與其花時間搞懂複雜花俏的公式,不如先徹底找出自己當門學科該學習的基礎為何,並且熟記在心。他自承,自己讀書時都會想基本面,比如PN Junction是元件的基礎,電子元件是電子學的基礎。簡而言之,他讀書學習不忘找出該學科的九九乘法表。
他開玩笑地表示,印度背的是99×99表,所以數學比我們強太多,但重點是,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因此需要自己找尋基礎知識,拿捏尺度、學習該課程精華。
私門學習法
關於學習,門道其實很多。他以自己的經驗建議,學習時,設定目標如果太高,容易使自己氣餒。比如,設定一個月念好電子學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不如設定自己一天看懂頻率響應,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區分成幾個小塊,然後完成拼湊。所以,他會教學生每門課都得分析基本面,再繼續深入學習。
還是不懂怎麼辦?除了問老師之外,他說,就是把自己當老師,才會試著用不同角度和想法解釋問題。他笑稱,電腦不強,但教女友電腦的時候,就會自習變得很強,就是這個道理。
鄭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他的私門學習法:
臨時抱佛腳
從小,課本書中、老師口中,總叮嚀千萬不可臨時抱佛腳。鄭老師可不這樣想。他說,為了求all pass,臨時抱佛腳有其必要,因為當下腦袋的CPU執行速度最快。因此,先設法pass,不過考試後還是得弄懂,並且整理下來,或許有可能因而頓悟,可別辜負了這段最有效率的學習黃金時間。
他強調,臨時抱佛腳是在不放棄每一科的前提下才會成立,畢竟大多數的學生為了求單一科目pass,因此會選擇放棄其他科目而救他們所謂的重點科目。此舉卻會為後續的課業學習帶來極大影響。
慎選讀書地點
讀書地點會影響讀書集中力。鄭老師在學生時代,考試前,總會在圖書館花上將近十小時唸書。他總選擇角落的位置,既不容易被打擾,也不容易離席。
在初任教職時,他總會在麥當勞讀書、寫講義。他說,在吵雜的環境,反而會在心中建立冷漠感,使自己不受背景雜訊干擾。
走樓梯,不跳高
這不是老師對學生體能的建議。老師喜歡對學生舉此例。他說,看到一個人站在頂樓,眺望風景,羨慕之餘,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樓梯,一步步往上走,而不是花時間練跳高。他舉例表示,要一次跳躍到三樓,任誰也辦不到,但如能找到樓梯入口,就算是101也可以走到頂。其實,老師指的就是學生該給自己設定可及的目標,逐漸增加難度與廣度,而不是一眛地為了達成能力不能及的目標而浪費時間,徒增挫折。
如何學好電機系課程
鄭老師認為電機系學生最怕的電子學,其實不難。很多學生提到公式就搖頭。鄭老師說,許多公式本質不難─畢竟發明公式的人都已作古。他建議,先找到最簡單的公式,再將公式簡化成簡單的物理現象,再找出自己的九九乘法表。所謂的物理現象,是可以從生活經驗中觀察出,比如「受力面積小,壓力就大」的定理,透過自己親身觀察,就可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他強調,千萬別把繁複的公式當寶。
另外,他建議學生分清難與煩的不同。他說,解偏微分方程式是難;做十位數的乘法是煩。需多瞭解其中的不同,並尋求其最基本的九九乘法表,而不是死背答案。他以自己教書生涯中的第一門課為例。當時他負責教授第二學期的半導體元件,但是他其實完全沒修過相關課程。他笑稱,自己對這門課的知識,或許還比不上坐在課堂上,已經修過一學期的學生。他說,當老師最大的好處,就是腦袋CPU執行最快,因此他拼命利用時間加上自己獨門的九九乘法,很快就弄懂了半導體元件,而且,從頭到尾,沒有學生發現老師原來的程度比自己遜。
給學生就業的建議
許多同學對於獲得博士學位與職場定位總感到矛盾與衝突。對此,鄭老師提出相當巧妙的見解。他認為,每個學位都是一個台階,站上更高處,就可以看得更遠。而與此同時,鄭老師也語重心長地表示在職場中,得要觀察當下環境成功之人的特質,並且見賢思齊。如果身邊的人都不具如此特質,那麼,或許該考慮換個環境。只有三層樓高的房子,是看不到一百樓的風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方式;老師也是。不同的老師,也有不同的教學方式,給同學不同的啟發。鄭老師憑著活潑的方式與獨特的教學理念,為電機系學生開啟另一個學習思考的面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