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周立德教授收穫滿滿的一年。不但從小孤獨慣了的他,終於成立個美滿家庭,還獲得優良導師獎。而他主持之國科會跨領域計畫「行動關懷社會之建構與服務」,也於7/17日假陽明大學舉辦成果發表會,會中出席來賓包括產、官、學界以及弱勢族群代表。周立德教授藉此發表會提出「關懷產業」之構想以及願景,獲得在場來賓一致贊同。誠如參與研究的成員表示,此領域的研究是條辛苦不見掌聲的不歸路,但周教授與其他團隊成員,卻願意堅持,期待貢獻社會,造福更多的弱勢團體。
城市教授的勞苦大學路
周立德教授是台北人,在海洋大學念電子系,台科大修完碩博士。在博班時,搭火車南下到中正大學,當他看見綠油油的田野,才發現自己是貨真價實的都市孩子。
不過可別以為他就是養尊處優的都市孩子。因為家庭經濟不理想,他大一暑假開始,每晚都得打工。一個星期就得兼六天家教。家教完畢後,還得立刻跑到餐廳洗碗、或是貼海報,等一切忙完後,才有時間坐下喘息、複習功課。等於他在大學時期,為了打工和功課犧牲了所有娛樂。不過,周老師本來就把功課當作最大興趣,因此,他並不以為苦,而且就算再怎麼累,他還是堅持不蹺課,還是個只坐最前排的好學生。
從電子系畢業後,老師先在學校的電算中心擔任助教一年,接著考進台科大碩班並自台科大完成博士學業。問老師為何當初沒計畫出國深造,老師表示,當年學生出國多是為了得到相關學術的第一手資訊。而他除了經濟狀況不允許外,現代資訊科技發達,不一定要負笈國外才能得到第一手資訊。
不善交際,喜歡當老師
上課時的周老師口才便給,但是實際上的他卻自承因為獨生子之故,個性害羞內向,不善交際。也因此,學術界是他覺得安全穩當的環境。從第一份TA工作開始,他持續任教至今。他說,教書是興趣,而且與學生接觸,可以讓自己感覺年輕。
他認為,理想的老師應該是學生談得來的朋友。他也希望學生能夠與他無話不談。學生上課打瞌睡,他能體諒,也許前晚唸書熬夜。但是周老師認為,只要坐在課堂總會聽進授課內容,比蹺課來得有收穫。他也曾經當過學生,知道學生總視發問為畏途。於是他上課時總不忘問學生懂不懂,而學生其實只要搖頭或點頭表示就夠了。只要有一個人搖頭,那麼他便會特別再次講解。
問他對學生的態度。他表示,現在的學生比以前聰明,也越有自我想法,所以在帶領上的確越來越得花心思。對於大學生,他的態度是體貼關心;但對於研究生,由於是「師徒制」,所以他的期待很高。他笑稱:資工出品的成品得十分完美。
他說,畢業的學生幾乎都還是固定與他保持聯絡。獨生子的缺憾,如今透過如子如友的學生和自己的寶寶得到了彌補。
畢業後論文可丟垃圾桶
周老師丟出這句相當震撼的話語。他說,論文是學習改善、解決問題並呈現的方法。而且,資通訊領域研究日新月異,不能做了一個研究便抱著不放,不求瞭解更新的技術知識。他強調,他帶領研究生的要點是:引導態度與過程、方法。他說coding差不是問題。技術,永遠可以彌補;而態度才是最重要。他自豪地表示,自己帶的第一批學生已經入職場12年了,而這十幾年來,他的學生多在業界發展,而且幾乎沒有人受到金融風暴的波及。
行動關懷系統後續
提起「行動關懷社會之建構與服務」這項計畫,他說,肢障人士有其可茲利用之資通訊輔具,然而,認知障礙人士卻因為手腳健全,沒有人意識到為其設計輔具的必要性。放眼世界,由於為認知障礙者設計輔具難度極高,因此願意認真投入研究者寥寥無幾,政府部門與產業界也無人願意投資。老師領導之跨領域團隊的研究為世界領先。然而,誠如周教授所說:是悲哀的領先。
目前計畫成果,針對遲緩兒喘息服務方面,已透過資訊網路科技,建構出生長遲緩、身心障礙兒之支持網路,提供臨托、諮詢、就醫協助、陪伴手足、陪同復健、領藥等服務。目前與天使心家族基金會合作,實際運作了將近半年,整套系統算是臻於成熟,唯一後續的問題,便是系統維護。
另外,針對認知障礙等精障人士,支持其就業,重返社會/職場之科技輔具,目前仍在實驗階段,未來如要大規模運用仍須各方配合。
每一個研究階段,都會給整個團隊帶來新的啟發與領悟。由於精障與遲緩兒類別多種,未來如要將此科技輔助系統商品化,勢必得先能達到客製化的能力與目標。如果能有產業願意將此系統商品化並推廣,或是政府願意提供研發經費,將能提高這所謂的「關懷產業」推動力,讓既有技術,能夠得以開發成符合所有關懷族群的貼心服務,達到學界、產業界CSR的目標,將會是所有弱勢團體之福。
城市教授的勞苦大學路
周立德教授是台北人,在海洋大學念電子系,台科大修完碩博士。在博班時,搭火車南下到中正大學,當他看見綠油油的田野,才發現自己是貨真價實的都市孩子。
不過可別以為他就是養尊處優的都市孩子。因為家庭經濟不理想,他大一暑假開始,每晚都得打工。一個星期就得兼六天家教。家教完畢後,還得立刻跑到餐廳洗碗、或是貼海報,等一切忙完後,才有時間坐下喘息、複習功課。等於他在大學時期,為了打工和功課犧牲了所有娛樂。不過,周老師本來就把功課當作最大興趣,因此,他並不以為苦,而且就算再怎麼累,他還是堅持不蹺課,還是個只坐最前排的好學生。
從電子系畢業後,老師先在學校的電算中心擔任助教一年,接著考進台科大碩班並自台科大完成博士學業。問老師為何當初沒計畫出國深造,老師表示,當年學生出國多是為了得到相關學術的第一手資訊。而他除了經濟狀況不允許外,現代資訊科技發達,不一定要負笈國外才能得到第一手資訊。
不善交際,喜歡當老師
上課時的周老師口才便給,但是實際上的他卻自承因為獨生子之故,個性害羞內向,不善交際。也因此,學術界是他覺得安全穩當的環境。從第一份TA工作開始,他持續任教至今。他說,教書是興趣,而且與學生接觸,可以讓自己感覺年輕。
他認為,理想的老師應該是學生談得來的朋友。他也希望學生能夠與他無話不談。學生上課打瞌睡,他能體諒,也許前晚唸書熬夜。但是周老師認為,只要坐在課堂總會聽進授課內容,比蹺課來得有收穫。他也曾經當過學生,知道學生總視發問為畏途。於是他上課時總不忘問學生懂不懂,而學生其實只要搖頭或點頭表示就夠了。只要有一個人搖頭,那麼他便會特別再次講解。
問他對學生的態度。他表示,現在的學生比以前聰明,也越有自我想法,所以在帶領上的確越來越得花心思。對於大學生,他的態度是體貼關心;但對於研究生,由於是「師徒制」,所以他的期待很高。他笑稱:資工出品的成品得十分完美。
他說,畢業的學生幾乎都還是固定與他保持聯絡。獨生子的缺憾,如今透過如子如友的學生和自己的寶寶得到了彌補。
畢業後論文可丟垃圾桶
周老師丟出這句相當震撼的話語。他說,論文是學習改善、解決問題並呈現的方法。而且,資通訊領域研究日新月異,不能做了一個研究便抱著不放,不求瞭解更新的技術知識。他強調,他帶領研究生的要點是:引導態度與過程、方法。他說coding差不是問題。技術,永遠可以彌補;而態度才是最重要。他自豪地表示,自己帶的第一批學生已經入職場12年了,而這十幾年來,他的學生多在業界發展,而且幾乎沒有人受到金融風暴的波及。
行動關懷系統後續
提起「行動關懷社會之建構與服務」這項計畫,他說,肢障人士有其可茲利用之資通訊輔具,然而,認知障礙人士卻因為手腳健全,沒有人意識到為其設計輔具的必要性。放眼世界,由於為認知障礙者設計輔具難度極高,因此願意認真投入研究者寥寥無幾,政府部門與產業界也無人願意投資。老師領導之跨領域團隊的研究為世界領先。然而,誠如周教授所說:是悲哀的領先。
目前計畫成果,針對遲緩兒喘息服務方面,已透過資訊網路科技,建構出生長遲緩、身心障礙兒之支持網路,提供臨托、諮詢、就醫協助、陪伴手足、陪同復健、領藥等服務。目前與天使心家族基金會合作,實際運作了將近半年,整套系統算是臻於成熟,唯一後續的問題,便是系統維護。
另外,針對認知障礙等精障人士,支持其就業,重返社會/職場之科技輔具,目前仍在實驗階段,未來如要大規模運用仍須各方配合。
每一個研究階段,都會給整個團隊帶來新的啟發與領悟。由於精障與遲緩兒類別多種,未來如要將此科技輔助系統商品化,勢必得先能達到客製化的能力與目標。如果能有產業願意將此系統商品化並推廣,或是政府願意提供研發經費,將能提高這所謂的「關懷產業」推動力,讓既有技術,能夠得以開發成符合所有關懷族群的貼心服務,達到學界、產業界CSR的目標,將會是所有弱勢團體之福。
關於周老師之研究計畫,本院院訊第三期有圖文解說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