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Meet the new teacher-資工系葉士青助理教授


老師的年齡以及學經歷總會引起學生間的竊竊私語。年輕教師容易讓學生感覺親切;學經歷嚇人的老師,是學生仰望的對象。近來資電院的新聘教師,資歷總是令人不禁豎起大拇指。資電院下學期新聘的四位教師─電機系一位;資工系二位;網學所一位,不僅年輕,而且學經歷也同樣令人不容小覷。

葉士青教授是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專長領域為:人機介面、互動式技術、神經運動復健學、認知科學。畢業後在學校當研究員一年後,回到台灣。中央大學助理教授,是回台的第一份工作。
沒留在美國,他表示,因為所學與醫學產業相關,而台灣新竹生醫科學園區的成立,以及聯大系統的資源,此時返國服務是最佳時機。中央大學有良好的跨領域合作,因此成了在最佳時機之下,最好的選擇。他期待,能夠在中央能夠與優秀先進有許多合作的機會。

學生時代的葉士青認真勤學。不過,正如他所說,不同階段不同過程,會有不一樣的求學態度。博士班時期,為了獎學金,得兼任研究助理,也因此無法全職認真用功,從而學會效率與時間分配。
首次離開學生身份角色,成為人師,他希望自己能夠是個平易近人的好老師。他強調,未來,他的教學理念是要讓學生不只學到理論,還能動手實作。在課業要求上,他可是一點都不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新學期,新氣象,對老師如是,對學生而言,也如是。期待葉老師能夠為資電院以及學生帶來另一股活潑的氣息。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運用科技關懷弱勢 ─資工系周立德教授


今年,是周立德教授收穫滿滿的一年。不但從小孤獨慣了的他,終於成立個美滿家庭,還獲得優良導師獎。而他主持之國科會跨領域計畫「行動關懷社會之建構與服務」,也於7/17日假陽明大學舉辦成果發表會,會中出席來賓包括產、官、學界以及弱勢族群代表。周立德教授藉此發表會提出「關懷產業」之構想以及願景,獲得在場來賓一致贊同。誠如參與研究的成員表示,此領域的研究是條辛苦不見掌聲的不歸路,但周教授與其他團隊成員,卻願意堅持,期待貢獻社會,造福更多的弱勢團體。

城市教授的勞苦大學路

周立德教授是台北人,在海洋大學念電子系,台科大修完碩博士。在博班時,搭火車南下到中正大學,當他看見綠油油的田野,才發現自己是貨真價實的都市孩子。
不過可別以為他就是養尊處優的都市孩子。因為家庭經濟不理想,他大一暑假開始,每晚都得打工。一個星期就得兼六天家教。家教完畢後,還得立刻跑到餐廳洗碗、或是貼海報,等一切忙完後,才有時間坐下喘息、複習功課。等於他在大學時期,為了打工和功課犧牲了所有娛樂。不過,周老師本來就把功課當作最大興趣,因此,他並不以為苦,而且就算再怎麼累,他還是堅持不蹺課,還是個只坐最前排的好學生。
從電子系畢業後,老師先在學校的電算中心擔任助教一年,接著考進台科大碩班並自台科大完成博士學業。問老師為何當初沒計畫出國深造,老師表示,當年學生出國多是為了得到相關學術的第一手資訊。而他除了經濟狀況不允許外,現代資訊科技發達,不一定要負笈國外才能得到第一手資訊。

不善交際,喜歡當老師
上課時的周老師口才便給,但是實際上的他卻自承因為獨生子之故,個性害羞內向,不善交際。也因此,學術界是他覺得安全穩當的環境。從第一份TA工作開始,他持續任教至今。他說,教書是興趣,而且與學生接觸,可以讓自己感覺年輕。
他認為,理想的老師應該是學生談得來的朋友。他也希望學生能夠與他無話不談。學生上課打瞌睡,他能體諒,也許前晚唸書熬夜。但是周老師認為,只要坐在課堂總會聽進授課內容,比蹺課來得有收穫。他也曾經當過學生,知道學生總視發問為畏途。於是他上課時總不忘問學生懂不懂,而學生其實只要搖頭或點頭表示就夠了。只要有一個人搖頭,那麼他便會特別再次講解。
問他對學生的態度。他表示,現在的學生比以前聰明,也越有自我想法,所以在帶領上的確越來越得花心思。對於大學生,他的態度是體貼關心;但對於研究生,由於是「師徒制」,所以他的期待很高。他笑稱:資工出品的成品得十分完美。
他說,畢業的學生幾乎都還是固定與他保持聯絡。獨生子的缺憾,如今透過如子如友的學生和自己的寶寶得到了彌補。

畢業後論文可丟垃圾桶
周老師丟出這句相當震撼的話語。他說,論文是學習改善、解決問題並呈現的方法。而且,資通訊領域研究日新月異,不能做了一個研究便抱著不放,不求瞭解更新的技術知識。他強調,他帶領研究生的要點是:引導態度與過程、方法。他說coding差不是問題。技術,永遠可以彌補;而態度才是最重要。他自豪地表示,自己帶的第一批學生已經入職場12年了,而這十幾年來,他的學生多在業界發展,而且幾乎沒有人受到金融風暴的波及。

行動關懷系統後續
提起「行動關懷社會之建構與服務」這項計畫,他說,肢障人士有其可茲利用之資通訊輔具,然而,認知障礙人士卻因為手腳健全,沒有人意識到為其設計輔具的必要性。放眼世界,由於為認知障礙者設計輔具難度極高,因此願意認真投入研究者寥寥無幾,政府部門與產業界也無人願意投資。老師領導之跨領域團隊的研究為世界領先。然而,誠如周教授所說:是悲哀的領先。
目前計畫成果,針對遲緩兒喘息服務方面,已透過資訊網路科技,建構出生長遲緩、身心障礙兒之支持網路,提供臨托、諮詢、就醫協助、陪伴手足、陪同復健、領藥等服務。目前與天使心家族基金會合作,實際運作了將近半年,整套系統算是臻於成熟,唯一後續的問題,便是系統維護。
另外,針對認知障礙等精障人士,支持其就業,重返社會/職場之科技輔具,目前仍在實驗階段,未來如要大規模運用仍須各方配合。
每一個研究階段,都會給整個團隊帶來新的啟發與領悟。由於精障與遲緩兒類別多種,未來如要將此科技輔助系統商品化,勢必得先能達到客製化的能力與目標。如果能有產業願意將此系統商品化並推廣,或是政府願意提供研發經費,將能提高這所謂的「關懷產業」推動力,讓既有技術,能夠得以開發成符合所有關懷族群的貼心服務,達到學界、產業界CSR的目標,將會是所有弱勢團體之福。
關於周老師之研究計畫,本院院訊第三期有圖文解說介紹。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專訪電機系邱煥凱教授


文/張翔皓(電機四)

審稿/邱煥凱教授


高頻電路是如何和我們發生關係的呢?試想市面上各種多媒體(multi-media)功能的手機、高速便利的Wimax無線網路發射基地台、日益普及的光纖網路,這些亮麗的科技成果背後的關鍵技術都是高頻電路,而愈來愈高頻的電路,當然也需要更精密的量測儀器才能夠測量。這些精密儀器的建置過程為何?實驗室中進行的研究有哪些?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特別訪問電機系邱煥凱教授,請他為我們解惑。以下就是關於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的訪談內容:

成立過程
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的成立是靠許多前輩的資源與計畫累積而來,像是經濟部的科專計畫、教育部的通訊教育改進計畫、SOC教育改進計畫與各個國科會的計畫,才逐漸建置而成,畢竟較為高階的研究所需設備,不是一兩位教授便可建立。目前電機系的電波組、固態組和電子組皆須使用這個實驗室。實驗室是於七年前邱教授進中央大學任教之時正式建立。不過在此之前,詹益仁教授、辛裕明教授已建購一些設備。這個實驗室中最主要的是在量測高速的元件、高頻電路(混合訊號、類比電路、射頻電路、微波毫米波)、光纖,頻率最高有到110GHz。

實驗室中主要的儀器供應商是安捷倫公司,在建置110GHz網路分析儀時期,因為整套設備非常昂貴,公司的高階主管還特別數度從美國飛來和院內教授開會討論,然後以特別折扣將設備賣給我們。不過整個實驗室並不是一次就建成,而是前後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以網路分析儀為例,第一次購買的價格是三百多萬,操作頻率為50GHz;之後安捷倫提供了優惠,先讓儀器從50GHz升級到67GHz,再升級到110GHz。因為這種儀器非常精密,所以價格極為昂貴,包括儀器所使用的探針座,都需要經過特別設計。一對探針就大約三十萬元,線材1cm大約就要一萬元,如果使用上不夠謹慎,也許量測一次就會造成損壞。因此這些儀器除了價格高昂外,維護也不容易。
所以幾乎只有博士班的學生,並且需要經過資格訓練與考試才能使用儀器。邱教授也特別提到,連在美國,要擁有這種等級的實驗室,也得要是排名前三十至五十名的學校,也因此位於中央附近的長庚、元智,甚至清華、交大偶爾也會來借用實驗室。

研究內容
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主要的研究內容是高速、寬頻的元件與電路的量測。邱教授提到,像是一般手機的頻率現在來看並不算高,而且因為工業界已經做了很多,已屬成熟的產品。由於學校是以發展學術為主,因此在學術研究上,比較沒有切入的點。所以以他的實驗室為例,主要研究是關於無線寬頻傳輸:30GHz-60GHz毫米波的多媒體(multi-media)無線影音的傳輸,傳送高速、大量的影音資料。以前陣子很熱門的Wimax來說,也是一個高速無線的寬頻傳輸,大概在三年前邱教授的實驗室就有作過相關計畫。簡單來說,高頻電路量測實驗室主要研究頻率高的無線通訊IC,而這研究也可同時與電機系的特色實驗室—微光電實驗室合作,因此本校能夠有能力實作高頻元件。

邱教授提到,在學校內的研究目標大多不是做出一個封裝的上市產品,而是主要為一些基本元件、基本電路的探討,能夠比業界稍微早一步去熟悉還未發展成熟的元件,或是業界成本上較無法負荷的研究。台灣學術界可以在國家晶片中心(CIC)下線製作晶片,可以說是台灣獨特的現象。邱教授提到,當他去國外參加一些重要的研討會,例如世界性的亞太微波會議,會場上研究成果海報展示區,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是來自台灣。由於這種研究要花非常多的經費,台灣在這一方面可說是比起其他的國家來得幸運。

邱教授提到他的實驗室訓練學生,會依博碩班而分成兩種方式:碩士班訓練他們踏入產業界所需要基本的技能,包括電路設計、量測、模擬等等,題目就是跟隨著業界的題目。實驗室剛成立的時候開始做的題目為Wideband CDMA,就是3G手機的關鍵技術,還有所謂的RFIC(射頻IC)以及WLAN(無線區域網路) 802.11n,5GHz的頻段,再來就是三年前的Wimax;博士班的學生因為必須要有一些學術性的成果,主要就是將一些古典微波和電磁理論的技術利用於微波的半導體製程中。因為之前的IC設計主要就是數位、類比、電子學,但是高頻電路諸多需要考慮的條件必須是以電磁學的理論作為基礎架構,將這些理論放在一般的IC製程裡面,這其中就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作,比如說,將需要電磁模型去解決的問題用電路的方式來解決,特別是所謂的被動電路如高頻下傳輸線的模型、濾波器等等;把一些電路微小化,將高性能的元件作到IC上。


產學合作
邱教授提到,因為這個實驗室的研究內容和工業界相近,於是實驗室建立後與業界、財團法人的合作相當密切,像是Wideband CDMA就與台達電合作了兩年;主、被動元件,電晶體的高階製程則與台積電合作四年,另外還有像是工研院目前有兩個平行的計畫:與工研院的資通所則是針對功率放大器攜手合作;另外與電光所進行 3D IC的細緻層打洞穿孔研究。而博士班做的就比較像是這種先進技術的開發。


學術界v.s產業界
由於邱教授至中央大學電機系任教前,曾在業界服務。他提到,在業界目標明確且時程短。舉個例子來說,同樣的計畫,如果在學界,可能需要數位教授以多年期的整合型計畫來執行。但是如果在業界,就會要求短時間就要做出成果;另外就是不管在多大的公司,裡面的儀器,都很難達到學術界的等級。印象中他曾經在美國的國防軍火公司有看過類似等級的儀器;當他第一次去到業界進到他們的研發部門實驗室,見到的是幾排桌子、電錶、power supply、function generator,設備非常的基本。邱教授說到,業界的投資大部分是在於生產組裝測試的部份。一條生產線的設備標準得花上好幾億,但是研發部門的設備就沒有那麼完整,時常是以達到某些檢驗標準為目標,能夠使用的設備非常有限。

經過了邱煥凱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到系上如此特別資源。邱教授在訪問的過程中強調,如此規模與水準的高頻量測實驗室很可能是同學在往後學習、工作過程中能夠碰到最好的設備了。邱教授也勉勵同學在選課時要有一致性,以達到完整的學習與訓練,不斷地練習與充實自己,能夠將知識內化為一種直覺的反應,在碰到問題時,就能夠迎刃而解。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不起煩惱心


不是每位教授都是天才型,也不是每位教授都能對研究孜孜矻矻。就如同不是每位教授都適合做出石破天驚的絕世研究,也不是每位教授都能對學生有著滿滿的耐性。當然,二分法不適用於複雜的人性上。通訊系陳逸民老師在求學時代是匹考試黑馬(這可是有言外之意);就教學而言,他是個對學生有同理心的教授;做研究,則不是陳老師全心貫注的重點。雖然一頭白髮,但陳老師卻是個時時期許自己不起煩惱心的人。

獨立思考 主動學習就好
陳老師對學生的期許,其實很簡單,就是「獨立思考」。他不要求學生廢寢忘食,也不希望學生什麼活動都不參加。因為他自己在台大電機系就讀時,也是以著同樣的學習態度,跌破眾人眼鏡,通過大大小小的考試。
他在學生時代,並不是什麼成績出類拔萃的風雲人物。沒補過習,偶爾還會偷懶,是那種寒暑假作業拖到最後一天才做的那種學生。所以大學聯考前身邊的人認為建中畢業的他只考得上中原。當他考上第一志願台大電機時,親朋好友訝異不已。他說,他並不是用功的學生,也沒特別喜愛唸書。如果真要深究他為何能夠過關斬將,他說,他靠的是「獨立思考」。他課後總會思考課堂中老師講授的內容,自己發掘問題,找出解決方法。而這一點,他認為,是自己比其他同學強的原因。
也因此,好脾氣的他會因為研究生不願意獨立思考,不願意嘗試解決問題而發怒。

不強求學生
他總會對學生說,要主動把握機會學習,多請教老師。但他知道對年輕學子而言,要他們做到並不容易。他開玩笑地說:因為不容易,所以成功的人總是少數。這是一種差異性呈現。
他說,他並不介意學生在課堂上趴著睡覺,畢竟學習過程中,老師帶領只是一個部分而非全部。透過自修,還是可以進行學習。儘管他以前不愛問老師問題,但他如同院內其他老師一樣,非常歡迎學生發問。無論是課業、觀念,甚至是人生問題,他一概願意傾聽,提供意見。學生不用怕問了所謂的蠢問題。他形容,學生聽不懂,就當作是系統沒有調好,訊號不清楚,這就沒有所謂的蠢不蠢。雖然他形容自己對學生的態度是「仁慈」,但他強調,考試該當還是照當,絕不放水。
不過他還是會疑惑,以前的電子電機領域的學生,包括他自己,很享受debug的過程,一找到bug就很開心。但現在的學生似乎失去了所謂工程師的特性。即是面對問題,解決差異的能力與執著。
陳老師鼓勵學生未來就業時,盡量往自己的興趣發展。像他就讀於電機系時,由於喜歡實作,所以轉向通訊領域發展。


萬事隨意
陳老師曾經在元智大學授課。私立學校的壓力頗大,讓他白了頭髮。他從佛學中慢慢找到了讓自己心胸放寬的想法,而佛學也讓他的人生態度轉為隨緣不強求。
所以,二名女兒大學就讀的領域與方向,他也不干涉。至於他,有機會的話,他想學些樂器,學習音樂,甚至更為潛心向佛。人生隨和隨緣,陳逸民教授就是做如是想。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真的是「天大地大台科大」? 聽聽陳彥文教授怎麼說


文/呂哲安、林映辰、 楊筑鈞(通訊三)

四技自民國八十八年起,開放高中生以大學學測成績申請入學,報考的人數有逐年遽增的趨勢,更在近幾年不斷地祭出高額獎學金的利誘下,吸引了不少高分群的學生捨棄唸一般大學的機會,轉而就讀科技大學。

近十年來,兩所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與台北科技大學,更在「企業最愛大學」排名中迅速竄升,直追台清交成等一線名校之後,打敗許多國立大學以及私立名校,實力不容小覷。到底科技大學是如何能擊敗眾多大學,深獲各大企業主的青睞?一般大學生與科大學生之間的差異何在?科大學生除了一般所認知的實務經驗豐富之外,究竟還有哪些優點是一般大學生所比不上的呢?我們又該怎麼彌補這些不足之處,增進自我的實力以拉近彼此間的差距?

科大生重實務 大學生重理論
畢業自台科大博士班的通訊系陳彥文教授表示,以他對自己研究生的觀察,一般大學畢業生在研究主題的敏感度或思考模式上優於科大畢業的學生,在開會或是討論論文時也能比較快進入狀況。以作研究為例,科大學生在研究一個主題時,會很直覺地去想該怎麼做,並認為以理想狀況下做出的假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而困住自己,沒法跳脫這樣的思考,進一步地作出更完善更合理的假設。

他點出,研究本來就是走在實務前面,現在的假設或許在目前的環境是作不到的,而所謂合理的假設是指在未來的幾年內應該可行,或配合一些環境條件下有可行性,科大的學生就比較難去思考該做怎樣的假設是較為合理的。簡單來說,一般大學生較會往前跳一步思考,而科大學生容易去質疑假設的合理性,但這沒一定是好是壞,理論與實務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若理論過於天馬行空也不恰當。

他也談到,在英文學術論文的研讀上,科大學生會顯得比較吃力,比一般大學生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許多英文字詞甚至要逐字查過一遍。不過相對地,科大學生給他的感覺,是比起一般大學生還要來得用功許多。通常能考上國立大學研究所的科大生都是班上前幾名的學生,他們都是經過了一番努力後才能有現在的成績,所以除了實作能力強之外,求學態度上也比一般大學生來得積極,在習慣了一般大學研究所的環境之後,比起一般大學生更能兼顧理論以及實務。

至於該如何彌補一般大學生實務經驗上的不足呢?他認為專題是一個訓練實務能力不錯的機會,除了補足平時實作機會不多的缺陷,也能實際應用從前學過的理論,而且比起學校實驗課的訓練更為紮實,不僅能夠學習到一個團隊的運作方式,更可熟悉該如何分工合作。像以科大的師資來說,他們多不以發表論文見長,而是強調實作經驗上的資歷,因此在課程學習上較講求科大學生實作方面的能力,所以他們的實作能力相對地比一般大學生好,但若一般大學生能夠好好認真的研修專題課程,可稍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珍惜機會 善用資源
而談到為何科大畢業生能在企業最愛大學排名中領先眾多國立大學,他認為這與實作經驗多寡有關。科大畢業生之所以能獲企業青睞,一是他們在剛進企業時,能比一般大學畢業生較快速上手,二來像來自台科大等在技職體系中屬一流學府的畢業生,在態度上比起一般大學畢業生更為敬業,更珍惜這樣的一個工作機會,展現在他們的工作表現上。而以中央的學生來說,或許因為在升學的過程較為順遂,所以較不懂得去珍惜到手的工作機會,在工作上的態度與表現就會輸給科大畢業的學生,這部分,中央的學生在心態上需要調整。不過他認為中央的學生仍頗具潛力。

他給中央的同學二點建議:一、珍惜並懂得善用中大提供的學習資源與環境;二、若未來將走入職場的同學,應在大學與研究所階段努力培養自身的實力並建立正確的態度。同時他也勉勵同學對於必修科目不要輕易放棄。因為同學現階段還不確定自己未來會走入哪個領域,因此無法馬上就確定哪個科目是對未來有所幫助。

以系必修科目來說,都是某一專業領域的基礎,也許現在同學還不曉得這些科目在未來帶來何種助益,還難以想像以後這些課程未來將與工作如何相關,這都要接觸到專業領域後才會發覺到其重要性,因此同學不應排斥任何一個科目,哪個科目對自己好,在現階段都還很難說,重要的是要能投入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積極認真的精神與態度。一個人的競爭力不在於能力有多強,而在於處理事情的態度以及對工作的敬業度,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培養出來的,無關於在專業科目上的表現。

態度,將會決定你日後的發展。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IEEE 國際設計及分析電子電路與系統研討會


劉仁傑是鄭國興老師的學生,目前就讀電機博士班四年級。他於今年四月獲得資電院補助,前往捷克參加”IEEE 國際設計及分析電子電路與系統研討會”。他直率地表示:
跟用不用功無關,對博士班學生而言,在苦悶的研究生活中,參加國際研討會不但可以增廣見聞,還可以是個慰勞自己的好方法。尤其是平常到不了的國家,如捷克、希臘等等。

為了參加這場研討會,劉仁傑去年十月便投稿,並獲得錄取。這篇題為:”0.5V 160-MHz 260Uw All Digital Phase-Locked Loop” 的Paper,是他和工研院於產學合作計畫之下共同完成。行前,劉仁傑還特別在鄭國興老師以及其他二十幾位研究生面前,模擬發表。老師也特別修改了他的投影片。

在這之前劉仁傑亦曾遠赴希臘和瑞士參加過二次IEEE國際研討會。因此,這次於捷克所舉辦之研討會,劉仁傑會前並不是太緊張。第一次出國時的尷尬,讓他從那時起便注意精進英語會話能力。所以他在台北大學進行研究時,總會找外籍生交談,練習英語會話。因此,這回全程英文對他而言,並非難事。

不過,這回研討會規模較小,也因此他必須在主要會場,面對七八十人發表自己論文,讓他上台前倍感壓力;而因為下一位發表者臨時缺席,讓他多接受了三個提問,足足回答了四個問題。問他對自己的表現滿意與否,他表示,四個提問中,其中三個自認答得四平八穩;只有一個他覺得可以答得更好─事後,鄭國興老師也就這個問題與他討論過答案。

親睹大師風采
劉仁傑說,並不是很多研究生喜歡參加研討會。他們的理由之一,便是論文可下載,不需跋涉千里參加。對劉仁傑而言,參加國際研討會,最大並無可取代的收穫是可與論文作者實際接觸。他一直記得第一次參加研討會時,赫然發現與自己大學念了四年的電子學教科書作者─Kenneth C. Smith同場,讓他興奮不已。

對於未來,劉仁傑為自己設定一年半內畢業的目標。畢業後,想從事教職。他打趣地說,還沒畢業前,只要還有出國參加研討會的機會,一定會再報名參加。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認識新同學

(左為:Chibi。右為:Zakaria)
資工系陳慶瀚教授的MIAT實驗室,繼去年之後,今年暑假再次迎接法國國立高等電子及電子應用學院(ENSEA)二位實習生。這二位靦腆的法國大男生,將好好利用這個暑假,認真吸收在實驗室、在台灣的一切。

一進MIAT,二個外國大男生在實驗室的座位上,笑得燦爛。左右的學生正操著半生不熟的英文,邊比手劃腳地和他們說話。實驗室碩班學生說,他們很認真呢,對實驗室進行的研究很有興趣。儘管才到台灣三天,但他們臉上看不出時差的倦意。

Zakaria El Jaouhari
巴黎人,目前就讀於ENSEA二年級。ENSEA課程設計為三年制,前二年修習的是共同科目,三年級時才會分主修科目。由於ENSEA規定實習為必修學分,因此學生二年級時必須自己搜尋實習機會。Zakaria想在國外加強資訊與電子方面的知識與技術,而中大在法國評價亦佳,因此成為他的首選。
除了課業之外,Zakaria也想利用這個實習機會,多接觸台灣文化,比如美食、語言,他都很有興趣。

問他對中大的印象,他頻頻說很棒,很多綠意。這一點其實不難想像。法國的院校並不像台灣有著景觀規劃,反而像是配上小公園的辦公大樓。此外,教授和學生間的緊密互動也讓他羨慕。在ENSEA,教授和學生總是有距離存在,無法像這裡一樣,教授和學生互相請客,彼此開玩笑,而教授也願意隨時回答學生的問題。他認為,這樣子學習其實是比較有效率的。

Chibi Lounes
和Zakaria有志一同地選擇了中央。不過,在選擇前,他很努力地上網搜尋,做功課。他不想和其他人一樣選擇歐陸,想多看看不同的世界,因此和老師討論的結果,決定來中央。
對台灣的第一印象是:很熱、很潮濕。但期待看台灣的海,因此熱,對他而言,完全不構成問題。


他期待,在台灣除了能夠讓自己的資訊和電子專業知識能夠更精進之外,台灣的文化和語言,也是他關注的重點。
才三天,就迷上台灣的鮮榨果汁和多樣的蔬果,Chibi要在二個月之內大快朵頤一番,當然,還要交很多的朋友。

訪問結束後,剛好MIAT一位學生帶進來一大袋紅西瓜,也順便分給二位法國朋友吃,他們開心地接受了。看樣子,未來二個月,這二位法國新同學和MIAT全體成員的快樂學習生活可期。如果你在中大校園內看見他們,請不吝於給他們微笑或向他們打個招呼,讓他們的國外生活充滿溫暖愉悅的回憶!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Wireless VITAE 2009研討會


通訊博士班二年級學生孫郁婷,今年五月獲得資電院補助,前往丹麥奧爾堡參加IEEE Wireless VITAE 2009 研討會。在研討會中,孫郁婷發表論文,並接受到了文化衝擊,成為她求學生涯中難得的體驗。

孫郁婷是林嘉慶老師的門生,跟隨著老師研究通道。林嘉慶老師總會轉寄研討會訊息給學生,鼓勵學生參加。從信箱中得到這消息,孫郁婷毫不猶豫地寄上論文申請,並如願地獲得研討會錄取,於會中發表論文”Estimation of Timing Delay and Frequency Offset Using a Dual-Chirp Sequence”。

參加國際研討會是個難得的經驗,而北歐又是個令人充滿想像的地方,因此行前孫郁婷充滿了期待。奧爾堡是丹麥第四大城,但人口只有十六萬左右,都市化並不深,居民的英文程度不如大城市,因此孫郁婷和同學對丹麥行的第一個文化衝擊,便是語言。幸好,靠著居民的善意和比手劃腳,孫郁婷順利找到落腳處以及會場。

這場研討會其實是三場聯合舉行。孫郁婷所參加的研討會為第一屆舉辦。也由於是第一屆,因此大會流程無法事先掌握,孫郁婷開玩笑地說:「沒辦法安排行程」,無法趁機會飽覽丹麥風光。

研討會的衝擊

截至目前,孫郁婷參加過二場國際性研討會;一場於對岸舉行,接著便是丹麥。對岸的會議是代替林嘉慶老師出席。她打扮正式出席,到了會場赫然發現,其他人都是休閒打扮。此回參加IEEE的研討會,她便採偏活潑打扮,卻發現其他與會人士穿著正式。

在對岸參加研討會時,由於與會者多是同文同種,加上主辦單位的態度,孫郁婷並不覺得有太大壓力。而此回於丹麥,主辦單位相當慎重其事,而參加者較為國際化。全程英文也著實讓她花上三四天適應。

發表論文時,與會人士提出了頗為尖銳的問題,比如質疑實際運用的價值。她只好解釋著自己研究的是理論,還有作品的價值為何。除了問題內容尖銳外,發問者的各腔各調也讓她回答時有些吃力。幸好,她最終順利完成。

這場研討會她覺得遺憾之處在於英文不夠強。她說休息時間時,看到國外的學生圍著台大某位教授頻頻發問,相反的,自己對某些論文或學者很感興趣,很想多瞭解,卻苦於英文不夠好,只能讓機會錯過。她表示,由於學好英文的時機或許已經錯過,因此希望這次暑假開設的科技英文寫作,可以從中得到進步。


能夠出席國外研討會,孫郁婷深感獲益良多,也因而希望自己未來能有更多出席研討會的機會。對她而言,除了與國外學界人士知識交流之外,親身體驗不同種族的特性與生活方式,將會是人生的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