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聽話


電機系博士生 李銘寰

戴著銀框眼鏡,看起來性格相當溫和,一派書生模樣,就像是隨時在中大與你擦肩而過的「好學生」。不過李銘寰可是電機系曝光度最高的學生之一。連連在Altera亞洲創新設計大賽、旺宏金矽獎奪下獎項;而校內獎項他也似乎理所當然地拿下。
從技職體系轉換至高教體系,李銘寰遵循著師長的期待,安然,又成果豐碩地即將走完求學的道路。

「每一階段沒準備往下走」
如果,李銘寰未來成了Mr.Big,首先要好好感謝的人,絕對是父母。
李銘寰國中時,算是個愛玩的小孩。聯考時,他選擇了念五專,心想或許可以玩五年。不過,理智和興趣讓他選擇了就讀未來熱門的電子科。為了防堵兒子在五專成了脫韁野馬,李爸爸撂下狠話警告他,如果成績排名差的話,學費自理。五專的學費一點都不便宜,李銘寰只好乖乖的唸書,還乖乖地印課表給家人「參考」。不僅如此,在專一、二時,李爸爸還會帶他到電子材料行買電子套件實做。就算到了博班,成績頂尖,李爸爸還是會希望兒子能夠每天十點後就不外出。李銘寰也將囑咐放在心上。
專五畢業前三、四個月,家人期望他能念二技,李媽媽於是請老師當掉一科,讓他可以用一年的時間補習準備。
李銘寰笑稱自己每一階段都沒準備往下走。原本,李銘寰只想要唸完二技,然後找工作。不過,單純基於「考考看」的心理,他報考了研究所。在沒特意準備的狀況下,他考取了中華大學研究所。而後,在研究所教授的鼓勵,以及應徵國防役失利的狀況下,他體認到念國立研究所對未來發展有利(起碼找國防役容易得多),於是他考進了中央電機系博士班。
講「考進」這個用詞,有些不大恰當。中央電機博班的入學考試並沒有考筆試。而實做部分就是李銘寰一直以來的強項。他於是跟著徐國鎧老師加強實做,而拿獎也成了家常便飯。

作實驗很拼
他自承作實驗很拼,老覺得時間不夠用,在專業領域研究,也是吹毛求疵,反覆修改。對他而言,得獎,很實際的,對未來求職有幫助;然而,實驗室名聲以及知道自己作品的實力是他參賽的極大動力。
經過多場賽事洗禮,他發現中央的學生理論好,但實做專題就略不理想。他也發現部分碩班學生未能自我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全心投入問題解決之上。對此,他頗不以為然。在他的認知上,研究生得培養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想把事情做好,讓長輩老師放心」
李銘寰身旁的人都說他是好好先生。而帶學弟妹時,盡心盡力,有時甚至還親力親為。他說,念博士班讓他學到了如何帶人。問他可有生氣的時候。他想了一下回答:「學弟妹如果沒按照進度作,我會生氣…」不過,他的生氣也頂多像是遠方的雷,似乎有那麼一回事,卻又極不真切,不知是否真有這回事。
有些孩子會認為父母的關切是件極度有壓力的事情,急切地想要甩開。而李銘寰則把父母家人對他的好擺在心中最顯著的角落。五專時,他寒暑假在電子工廠打工,減輕家裡負擔;放假在家,他也將大部分時間保留給親愛的家人。問他為何肯按照家人期望一步步往上念,他認真地答說,是尊重家人的意見,「想把事情做好,讓長輩老師放心」。

翻著李銘寰的獎狀,其中一部分是與熱心參與活動與助人相關。這倒是巧妙地提示著,或許,李銘寰的好脾氣以及做事態度,是來自於他的本質,而非只是「聽話」。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以實務為導向


通訊系 陳彥文教授

通訊系雖然算是資電院的小老弟(民國九十二年成立),但是在教師品質及學生表現上,一點都不輸給其他系所。通訊系有幾門課程廣受學生歡迎,其中陳彥文老師的專題,以二學期連貫的規劃,不只是要養成、訓練學生,更要讓學生擁有深入問題,創意思考的能力。

陳彥文老師在念博班之前,在中華電信研究所從事十多年的電信產業研發工作。由於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加上主管的推薦,他報考博士班展開學術研究工作。也由於在業界的經驗,老師習慣從業界的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實務能力。他表示,學生,尤其是碩博生,必須要從企業主的角度思考,自問自己的理論研究能為企業帶來什麼;自己又有什麼實務經驗可作為企業發展的助力。

實務與研究 帶學生的二大心法
他重視實務。他認為,要進業界,就得擁有充足的實務經驗。因此他的學生除了學習如何做研究之外,還需接受實務訓練。所謂的實務訓練,簡而言之,就是team work。藉著組隊,他想同時讓學生發展帶人的能力。就算沒有研究計畫與經費,只要有好玩的點子,他還是會要求大家組隊動手做。在每週需開一次進度會議的原則下,每個隊員需自動自發,輪流安排進度和會議時間。而也為了不拖累其他隊員,一有問題便得立刻提出。他的實務訓練的準則是:「不能以沒興趣推託。因為業界的現實狀況就是如此,所以得當工作來做。」
他對學生的研究訓練,是給予學生彈性空間,讓學生能夠自我訓練出讀paper,蒐集資料,找尋方向,提出問題,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老師的研究生,只要論文研究題目與通訊網路相關,基本上,老師並不會給予限制。
以此為前提,對於研究生,老師有自己一套的訓練方法。學生研一上學期要固定參加meeting,報告自己一週內讀的paper。研一下學期時,再個別約談,討論方向,而後再針對領域聚焦。至於還未能找到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老師會以誘導的方式,比如詢問學生對哪份paper比較有感覺,或是學長姐的哪些題目有興趣,藉以慢慢與學生開發出值得研究,學生又有研究興趣的題目。為此,每回個別meeting,時間往往都超過一小時。陳彥文老師的學生,只要學生一有問題,幾乎隨時都能找得到老師發問。

不只是營養學分
很多學生把一學期的專題課程當作是營養學分。然而,修老師專題的學生,便需體認老師對於專題的要求。
在老師的觀念裡,專題需要二學期才算是能夠完整地訓練學生。上學期是養成訓練,下學期學生需習得深入問題與創意發想。他所設定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希望學生或者能參加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或者是參加競賽。就算只是陪榜也沒關係。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學習才是重點。
現在,老師的專題課程不只有通訊系學生選修,資工系學生,在本科系必修的專題課程之外,還特別跨系選修。

博士學位是包袱?
由於大學廣開大門使然,現在的學生念研究所成了絕對的趨向。而坦白來說,業界對研究生的吸引力遠大於繼續埋首研究。而博士班畢業同學,進入業界後,有時竟也會興起「念博士班是包袱」的念頭。對此,老師表示,學生念博士班的目的各不相同,而個性也千差萬別。學生在決定念博士班之前,需要想清楚自己念博班的目的,以及認清自己的個性。有的學生的人格特質屬於研究型,喜歡埋首研究,樂此不疲,那麼這些學生念博班或可說是合宜的選擇;有的學生是實作型,喜歡自己動手並可從中獲得成就感,那麼,進入業界或許比較合適。而,工作一段時間再選擇念博班也不啻是個好選擇。依老師自己的經驗與想法,具實作傾向的學生念博士班還是得需要實務搭配。儘管如此,研究型的博班學生,未來極可能從事教職,是可否提供學生動手實作的能力訓練,也是一個需及早思考的問題。當然,未來的生涯規劃也是考慮重點。


容易滿足的人
基本上,老師是個樂天派。他自嘲,自己的工作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時間點分別發生。他認為,錢夠用就好,工作快樂以及能獲得成就感才是重點。在中大執教鞭前,他曾分別於中華電信研究所、警察大學任職,也分別有了不同的收穫。他認為,從事教職的成就感,來自於學生的成就。在中大,通訊系的第一位博士,以及第一位五年雙學位生就是他的學生。

每天下午五點半左右,在操場上或校園不難發現陳彥文老師的蹤跡。他每天下午習慣在中大校園以及操場快走。這是他固定給自己沈澱思考的時間。他笑說,有人說要讓思緒放空,而放空其實是作不到的事情。他認為,如果刻意為了放空而放空,那是一種執著與強求。
不過,別認為老師是個偏於消極的人。他也會給自己設定目標,只不過,出發點是站在鼓勵自己,而非壓迫自己的角度。或許,這就是老師能夠認真執教,又能笑口常開的秘訣吧。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連結華越的橋樑


越南學生范文常
文/劉家幗 、李莉莉

范文常是本校電機系第一批的外籍學生之一,與另外兩位學生同樣來自越南。目前攻讀電機博班的他,最大的理想是學成歸國之後,將在台灣所學到的經驗與越南當地的學生分享。
范文常今年才二十九歲,但已經在越南當地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並教了七年的書。當初申請出國時,也曾想過申請其他國家。之所以會選擇台灣,是因為有很多台灣公司在越南設廠;因此他希望在取得學位後回國,能成為台灣公司與越南人才間的橋樑。他表示,越南發展現況就像是十年前的台灣,他從台灣學得的理論與技術,將會給予越南當地的年輕人很大的幫助。而他在台灣生活經驗,更可以提供給日後準備來台灣留學的越南學子做為參考。

文化小異 飲食大不同
初至台灣時,因為越南在文化上與中華民族十分相近,在適應上並沒有特別困難之處。生活上的問題,在研究室的同學、學長及教授從旁協助下也都能一一克服。倒是台灣人頗引以為豪的飲食文化造成他小小的衝擊。范文常說,越南食物比較清爽,相比之下台灣飲食顯得較為油膩。他剛到台灣的第一年非常不適應這樣的烹調方式,但是在一年之後倒也慢慢習慣,並接受這樣的一個異國飲食。到現在,如果有人問他有甚麼樣的台灣小吃好吃,他甚至還可以如數家珍地介紹給他們 。

深厚同窗情感 學習無礙
由於范文常與其他三位同窗為電機系首批外籍生,為了他們,電機系上也做了不少的事前準備,以創造出一個對外籍學生友善的環境。舉例來說,范文常說系上的標示一律採用雙語,所以他們在閱讀上完全沒有問題。然而,中大雖然有些課程在課表中註明為英文授課,但是為了學生吸收課程內容的考量,有時候課堂上教授會不經意使用中文做部分說明。像這種時候,對當時中文程度尚未流利的范文常來說,立即陷入了五里霧中。幸運的是,學生立刻發揮熱心助人的特質,紛紛主動相助,解釋教授中文授課部份。另外,教授也十分歡迎范文常在課餘至辦公室討論,並對他有疑問的部份做更詳盡的解釋。范文常說這些點點滴滴,都讓他倍感溫馨。他與同學及師長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

做為橋樑 連結華越
對於將來的規劃,他希望自己在兩年內跟隨徐國鎧教授好好地做研究並取得學位,更期許自己在重回越南教育界後,以他所學幫助當地學子並作為越南與台灣的溝通媒介。他更希望能以他在華人地區打拼的經驗,帶領越南人打入大陸市場。大陸幅員廣大,機會也更多,對他而言,這樣的機會是越南年輕人亟需積極努力拓展。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差點被退學的博士


傑出院友─龔存雄

在中央大學就讀博士班期間,龔存雄是榮譽榜的常客。就算已經畢業了,新近仍因榮獲2009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晶片製作優良設計奬,名字又見諸於榮譽榜。然而,在他的身上卻找不到「好學生」的印記。大平頭、花襯衫、耳環…龔存雄以著優異的表現,顛覆了一般人對於博士生的刻板印象。


不知為何而讀
高中時期,其實龔存雄不知自己對科系的興趣何在。茫茫然地接受推甄結果,進入了交大土木系。對於科系所學沒有興趣,又極為熱愛社團舞蹈活動,大二時,上下學期拿了雙二一。還是導師的特別施恩,才免於退學。混過的二年,就靠著大三大四的拼命超修補救。一學年修七十幾個學分,這個記錄大概算是空前了。甚至連考進了陽明大學醫學工程所,還是拼命補修最後一個學分,直到九月開學前才有驚無險地真正成為了研究生。
這樣的學生如何考上研究所呢?而且還是與大學主修領域毫無關連?其實,他也只是因應趨勢而選擇電機。到補習班補了半年,自覺沒意思,把名額讓給了學弟,自己用了技巧考上陽明醫學工程研究所(中央和雲林科大備取)。所謂的技巧,其實就是「選科目」。他不是選自己想念的科系,而是依自己拿手易掌握的科目選擇報考科系。
當然,這提高了錄取率,卻不足取。
研究所時期的痛苦經歷,即是苦果。

硬脾氣的研究生
陽明大學的醫學工程研究所有個獨特之處,在於不是學生選擇指導教授,而是指導教授選擇學生。或許,一開始指導教授對於他獨特的街舞風格頗有意見,因此並不挺欣賞他;而醫學工程又是他不熟悉的領域,而研究所並不負責training,在茫然的狀態下,度過了研一。
除了課業問題之外,和指導教授的互動也頗令他困擾。課業不佳、他提出的質疑,在在都成了他和指導教授的衝突點。教授還曾經希望將他逐出師門,也撂下話,不讓他二年畢業。對龔存雄而言,硬脾氣在這時反而成了他想要爭氣的助力。他開始努力修習課業與實驗,比其他人付出不知多少倍的心力,也主動去找solution。逐漸地,從起初不知為何而讀,到唸出了興趣、做出了研究成果,其中的辛苦過程,龔存雄用「崎嶇」二個字來形容。而他的得獎記錄也從研二開始累積。一開始先是中華民國生物醫學工程年會優良論文獎;接著是陽明大學記念尹珣若先生品學及論文優良論文獎學金獎。儘管還是念了三年才拿到學位,但是他從中收穫不少。
而和指導教授的關係也慢慢破冰,最後還成了教授的得意門生。直到現在,師生還是保有良好關係。

如何選指導教授
在學生生涯中,龔存雄不諱言,博士班時期是他最快樂的時期。求學態度、對未來的規劃與研究方向都比以往成熟許多;薛木添老師與他又極為契合。儘管研究所指導教授曾經推薦他進他校博士班,繼續生醫領域研究,不過,這次他選擇以自己的興趣為依歸,並且,沒有後悔。
不希望學弟妹像他一樣走得崎嶇,他特別提出自己的體驗,希望能作為學弟妹選擇指導教授的參考。
首先,要體認的是,指導教授和自己的關係,並不該定位成主從關係,要懂得與教授溝通,也要選擇能與學生溝通的教授。在實際訪求教授的過程中,勤找、多問是絕對必要。看看實驗室的學長姐的風格,多跟他們談談,自然就會找到答案。他當初就敗在學分於九月開學前恰補修完,因此根本沒時間仔細選擇。另外,不一定非得找大牌教授。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也許實驗室技術並非頂尖,但能夠為自己提供心理與設備支援。
找好教授之後,要學著易地而處的同理心,試著去體會教授言語後的用意。他也是因此而和研究所指導教授關係有所改善。當然,自己也要懂得如何與教授溝通,設定自己的底線,不需當個事事都是「教授說」的學生。

而在做研究的過程中,除了研究,也需培養自己邏輯思考的能力,找尋自己的興趣與方向,自問這學位可以給自己何種training,千萬別把拿到畢業證書當作首要之事。

清楚每個時間點
好奇他如何能夠在競賽中屢屢脫穎而出,他說,自己並非愛參加競賽,但一申請,就要得獎,不浪費時間。他總是不讓自己後悔,盡量在事前做好評估,然後毅然地全心投入。他很清楚自己在每個時間點該做的課題,而且一定做到。

無論課業如何繁忙,龔存雄仍保有對街舞的熱愛。曾經,他還是頗受歡迎的職業街舞老師。就算放棄了這項頭銜,他仍計畫著固定練舞的習慣。對他而言,興趣是人生的重大指引。

不想讓自己後悔,投入自己的興趣,清楚自己的方向。龔存雄昂首大方地走著自己的路。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不是天才

電機系許晉瑋教授
台大博士班畢業。96年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頒發「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同年,他升等為副教授。最近又獲選為97學年院新進研究優良教師。這樣的際遇,著實順利。學生間流傳的耳語說著他從小就是資優生,跳級比跳格子快。基本上,從小學習過程超級順利的人,和一般人相比,像是兩個世界。上課講話直接的許老師,真是活在另一個世界裡?


別叫我許膝蓋
一份教學評量問卷,學生寫著對許老師的評論,大意是指老師的膝蓋比他的頭腦聰明云云。源由大抵來自於老師上課時的一句玩笑話:連我的膝蓋都想得出來。而這就是學生私底下稱他「許膝蓋」的由來。
對於這個綽號,老師不置可否。學生開個玩笑,無傷大雅。不過對於「跳級」這回事,他可是急於澄清:「我只有幼稚園中班沒念,直接念大班!」「我才不是什麼天才」。
其實,大家口中的「天才」應該是指從小天賦優異,對唸書不用大費苦心,視跳級、推甄、拿獎學金易如反掌的幸運兒。以上條件,許老師並不符合…
大學如願進入了第一學府台大,他填了化工系,不過大一時因為工程圖學這門課程被當掉,加上當時電機系是熱門科系而且不用必修圖學,所以大二時,他毅然地轉到了電機系。然而進入了熱門的科系,卻因為對課程的不適應,三電二數念得很痛苦,電子學也差點被當。還好,這樣的狀況直到大二下學期有了改善;不過,要等到大三時修固態電子學,才對電機課程有了完整概念,從而也瞭解當時電子學I成績爛的原因。
在台大念博士班時,一開始論文的研究也並不順利,實驗常常失敗,論文也被拒絕。只好一個人到圖書館苦思、尋找資料。還是直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進修,才讓他眼界大開,豁然開朗。美國不僅是半導體設備製程先進,而且他也把握機會,主動向半導體高速元件的大師 (Prof. Mark Rodwell) 主動請益,積極求教。大師也毫不藏私,以直接簡單的方法回答問題,使得他有茅塞頓開之感。
不靠天分和運氣,他靠的是苦讀和積極。當然,興趣也是重要因素。大學時代對元件物理和電波工程有興趣,所以這二門學科念得特別好。

對學生的要求
在美國時期,他見識到了美國人的實事求是與專業。而他的教學理念也因此得到啟發。他要求指導學生必須要對研究負責,以結果為導向。他不要當個時時追著學生要進度的老師,但學生每個階段該給的報告與成果,一點都不能馬虎。他上課不點名,但自承由於自己上課不喜歡照課本字句解釋,喜歡用自己的理解來詮釋,因此造成學生的壓力。但,他想對學生說的是,唸書時,如果能將理論以自己的方式,口語表達,那就是讀通了。
當然,成績不一定得要頂尖。九十分和一百分其實差別不大。大學生的成績可以不特別好,重點是融會貫通的學習。不過,成績代表一種記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想進頂尖公司,成績還是得有一定水準。
此外,許老師認為社團是社會的縮影,因此在大學時代參加社團,提早歷練,接觸各式各樣的人,關心除了書本以外的事,有助於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

做研究的驚喜
說實話,在電機領域學有專精的人,很少能抵擋私人公司高薪的工作─要不然就是天人交戰良久。許老師打一開始就沒把私人公司當作選項。「我覺得做研究很有趣,在學界就可以一直做研究」。做研究,永遠都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因此,多了期待的樂趣。這箇中滋味,應該很多人都能體會吧。他說,如果遇到能提出疑問和老師討論,並激盪出火花的學生,更是一大樂事。

或許,你曾經覺得許老師是個難以接近的人。他的個性直接,不喜歡拐彎抹角;做研究時,更是要求完美。不過,課堂外,他的生活隨性,愛看探討人性的日劇 (例如: 白色巨塔、最後的辯護人、人間之證明、離島醫生),愛參考詩人劉克襄所寫的書,在田野山林間獨自探險。如果問他人生的準則,他引用了啟蒙近代日本最重要的思想家─福澤諭吉的話語:「在相信的世界裡,有很多的偽詐;在懷疑的世界裡,卻有很多的真理」。他希望大家都能常常用這句話檢驗別人,也檢驗自己。在人生旅程中做自己心靈的主人,勇敢創新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