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網學所陳攸華教授演講紀錄─「一個小女人的心路歷程」


網學所今年新聘了一位很特別的老師。說她特別,除了最引人注目的120公分嬌小身材外,還有她豐富的學經歷。
本學期甫開學,校長蔣偉寧先生特別邀請陳教授演講,為理學院以及資電學院新生講述她的心路歷程。

平凡的童年 嚴謹的家教
陳教授生長於一個平凡的家庭,母親是老師。她還小的時候,家人就發現她似乎有些不一樣,才發現她患有「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症」,發生率為四萬分之一,而原因只能歸咎於「遺傳」─儘管她的家人身高正常,哥哥甚至身高還超過一百八十公分。陳教授的母親不願意把女兒當成不一樣的孩子看待。她一樣地嚴格管教。陳教授回想五歲那年,由於她總是把9寫成p,母親於是罰她不准睡,除非學會寫9。結果她終於學會了。她說,那是她人生中第一個學到的功課,即是:毅力。

當然,長得特殊總是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陳教授說自己十分凶悍。剛開始,她會反唇相譏,直到母親勸誡她不如把力量用在如何成為一個受到尊敬的優秀學生。

陳教授的母親,在她的人生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關心她,卻也不想寵溺她,讓她覺得自己不一樣。而她的母親也期待她未來能夠自主獨立,當父母雙方不在人世時,她還可以照顧自己。因此陳教授很早就開始經濟獨立,大學時期靠著打工賺取學費與生活費。

驕傲使我們失去擁有之物
陳教授國中於金華女中就讀。由於她入學時來不及完成智力測驗考題,於是編入了放牛班。放牛班完全不受老師管束,學生每天開心到學校,毫無壓力。但她警覺了這對自己的未來毫無幫助,於是發憤讀書,在升初三的暑假,她如願進入了好班。她才發現到,一個人是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以榜首身份進入聖心女中就讀,讓她身上彷彿罩上了一圈光暈。而校長更提供獎學金,對她賦予期望。然而,以榜首身份而自滿,讓她忽略了用功,不但成績一落千丈,校長也覺得她原來只是資質平庸之輩,取消了她的獎學金。她才醒悟,原來驕傲能使人失去擁有之物。

上帝會打開另一扇窗
從輔仁大學畢業之後,她準備報考高考。依她的成績,其實身旁師友一致認定是十拿九穩。當她拿到報名簡章,赫然發現裡頭規定「高度畸形者」不得報考。雖然頗感喪氣,但她認為,上帝必然會打開另一扇窗,於是她修習電腦,準備出國。

在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她很幸運地遇到和善的人與教授。馬里蘭大學的電梯,還因為她而全面降低了按鈕高度。

從馬里蘭大學修讀完碩士回國,她找了二份工作。一個是在立法院電腦中心擔任系統分析師;另一個則是在輔仁大學當兼任講師。
陳教授是個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的人。她笑稱,自己在立法院電腦中心所帶的團隊成員都討厭她,因為為了不拖延進度,她會要求同事加班。不過,她自己也會陪著加。直到後來,因為完成度高,整個團隊獲得獎勵,大家才體認到她的要求合理,從此也沒人抱怨了。
對陳攸華教授來說,她一直認為No pain, no gain。工作了一段時間,生活平穩,但她決定接受新的挑戰,於是以36歲「高齡」前往英國雪菲爾德大學
University of Sheffield攻讀博士。

貴人與快樂時光
在雪菲爾德大學,陳教授的指導教授要求她每星期要交2500字的文章,因為指導教授認為,寫作可以訓練邏輯思考,對寫paper助益極大。此外,他對paper的要求嚴厲,甚至有一回投稿截止日二天前,還指正陳教授的研究方法,必須大幅改正。
但是,令陳教授感念的是,有一篇paper指導教授在最後關頭拿掉了自己名字,讓成就歸諸於陳教授,只因為他希望這篇paper能讓她的CV更引人注目。
除了指導教授之外,該系系主任在她有interview時,會幫忙檢查工作的適當性。甚至連陳教授畢業多年之後,他還是一樣關心她。他無私地希望她能對整個學術界帶來正面影響,而不僅只是一位傑出的雪菲爾德校友。

Losing is another opportunity to get the best thing

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University of Brunel任教。這一教就是八年半。她說,那是她的快樂時光。不過,在得到這份工作之前,她其實已經經過約二十次的面試,結果都不了了之,還遇到有面試者無禮地問她身材為何矮小。但是,她最後得到了卻是最好的。
在Brunel,她說,有二位Mentors。一位教她做困難的事才有成就感,另一位則是強調質比量重要。而從他們身上,她學會了專注。

2006年,網學所陳德懷教授開始與她接觸,誠心地希望她能夠至中央大學任教。她說,她想與有活力與理想的人一起奮鬥,於是來到了這裡。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陳教授相信「天助自助者」這句話。她說,要達到目標,就得有恆心與意志力,熬得住難關。
另外,她也勉勵學生「Be yourself」。發揮自己的專長。
演講結束之前,她再次強調,希望學生可以把她當朋友,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大方地請教她。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Meet the new teacher─電機系電波組 傅家相助理教授


文/邱郁涵

新學期新氣象。新老師也一樣會讓學生充滿好奇與期待。第一次遇見傅家相老師,就對老師溫文儒雅的氣質以及親切有禮的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放棄,就什麼事情都做不到了 」
傅老師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博士,研究領域為:射頻功率放大器、可調式射頻及微波電路、鐵電材料的微波應用。除了在博士班期間曾擔任研究助理之外,中央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是傅老師回台的第一份工作。

因為對做研究有著高度興趣,傅老師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做專題,專題內容就是微波電路。大學畢業即出國唸書,攻讀碩士一年後通過資格考,接著轉讀博士。傅老師說,在國外念書期間,最常遇到的挫折就是實驗做不出來,每當這時候,教授總會對他說「別輕易放棄!」。這句話對傅老師而言,是極大的鼓勵。他說:「如果放棄,就什麼事情都做不到了」。

研究所時期,傅老師曾擔任助教以及研究助理工作。對於擔任助教,傅老師是自己一番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擔任助教是研究之外的一種調劑。大部分教授不鼓勵學生擔任助教,傅老師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研究得再多如果沒有透過教學,研究的內容便無法傳授,科技也就不會進步。倘若自己的學生對教學有興趣,傅老師並不反對他們擔任助教,只是他說,碩士班學生要在短短兩年間完成論文寫作,時間較緊湊;相較之下,會比較鼓勵博士班學生擔任助教。

給予自由 但控制進度
修習傅老師的課,最重要的是作業跟專題,考試佔的比例反而比較少。傅老師認為考試並非好的評量方式,學生只是在短時間之內唸書,不會有太大的成效。但是考試仍會考一些很基礎的東西,確定學生對基礎的東西已經了解,才有辦法繼續做研究。除此之外,傅老師很注重作業的完成,除了課堂上的講授,透過作業的方式能讓學生跟上老師的進度。
傅老師給學生高度的自由,不會硬性要求學生幾點要進實驗室,但會透過每個禮拜的進度報告,嚴格要求學生的研究進度。希望學生能學到專業知識,並且有進度的將論文完成。傅老師說研究就是做沒有人做過的東西,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瓶頸,也不保證一定做得出來,但是還是那句話:「別輕易放棄!」,希望學生在遇到任何問題時都可以親自找教授聊聊。傅老師對學生還有一向很重要的要求,即是:提升英文能力。他鼓勵學生多利用校內各項資源來增進英文能力,例如:English Café、英文科技寫作課程等等。

談起學生,傅老師認為現在學生學習動機較弱,只是學習的事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沒有人能夠逼你念書。傅老師希望學生可以提高學習的動機,因為學習是一件很珍貴的事!
(本文作者為資電院辦公室工作人員)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資工系張嘉惠教授專訪


張嘉惠教授是資工系研究成果豐碩的其中一位教授。她待人總是客氣,說話輕聲細語。走進她的辦公室,布置雅致,而二個寶貝女兒的粉紅色小腳踏車,就安靜地在牆邊倚著,等著下午五點鐘響。一個孩子就有得忙了,二個,那不就等於焦頭爛額,況且教授還有授課壓力、指導研究生壓力、研究/升等壓力…總覺得在學術領域有所成就的人,時間分配較為聰明,懂得壓縮時間,作許多研究,讀許多書、投稿許多期刊。老師說,生子之後,的確自己的時間少了許多,她溫柔地笑說:得分清楚什麼才是重要。

張老師說,自己的個性是,有興趣的東西,就會花上許多時間鑽研,究其原因。她在求學時代,非常愛唸書,連休息時間也總是捧著書念。對她而言,那不是教科書,而是有趣的讀物。所以,本著這種精神,不上補習班,她的功課還是名列前茅。不過,有得就有所失。當同學在補習班下課後,一同去吃冰,天南地北,她卻只能在家猜想,同學們聊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在二十年前的時代,女生念自然組算是奇葩。當時自然組的女生,總是班上男生調侃的對象。不過她自承,因為個性嚴肅,所以沒有男生敢開她玩笑。不過,男生對她敬畏三分,她也毫不以為意。

除掉與同學的互動較少之外,她的求學過程算是順利。從高中、大學一直到博士班,沒有因為課業與經濟問題而苦惱,而家人也一路支持,她也理所當然地往上念了博士。不過,在博士班時,她體驗到了求學的恐慌。當時,她不知道自己該研究的方向與題目,也因為研究遇上瓶頸,而質疑自己的能力。後來,她有機會建構網站,進行資料轉換,發現自己對於當時還是新興領域的搜尋引擎有興趣,才決定朝往web領域。不過過程中,她擔心自己的研究不足以做為博士論文。探求了老師以及前輩的建議,其中有前輩坦言,等畢業後回頭看,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博士論文並不significant!這句話,讓她安下了心。
因此,她以著自己也曾有過的經驗與心情,告誡博士班學生,如果讀paper或是論文,不知道到底切入點在哪裡的話,就得思考自己是不是抓不到興趣。此外,針對博士班學生大半必然的質疑,也就是博士班是否為未來就業的阻礙。她說,是不是阻礙,其實是在於自己心態。該問問自己念博士學位是出於興趣、理想,還是只是為了一紙證書。儘管她是打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想留在學術環境而念博士,但是她也有博班同學畢業後在業界,發展順遂。不過,她說,事情有正反二面。像她覺得自己未曾進入業界,總覺有些缺憾。

台大博士班畢業後,她先在中研院當後博士研究,然後,如同她形容的,「很幸運」的進入了中央大學,一執起教鞭,匆匆十年就過去了。十年之中,她清楚感受到了自己和學生之間的相處,有了一些改變。她說,以前和學生相處像是朋友,溝通也頗順利。不過,近年來,她發覺和學生在溝通上,不若以往順暢,有時還需要一再地複述才能讓彼此瞭解。她認為,現在的學生與以往相較,資質與實做能力並不差,只是溝通的語言使用能力似乎較弱。但她說,這或許和台灣以師為本的教育體系有關。她的國中恩師也曾語重心長地對她說,現在的高中生,得用國中的方法帶;大學生則是用帶高中生的方法適當。在美國匹茲堡進修的一年中,她因為女兒的關係,接觸了美式教育的理念,於是,她開始思考,是不是該換個方式帶學生了。

必修課與選修課的修課建議
學生總怕老師會當人,還會流傳老師每學期當人比例。張老師笑笑說,她當然也會當人,只不過是分數低得太誇張的情況之下。而且,她體貼學生或許考試時,臨時失常,因此她的成績評分標準,是以作業佔最大比例。她說,自己教授的課程對學生而言,其實不難。那學生該如何準備,才能學好課程呢?她就必修課以及選修課,分別給予學生建議:


必修課最重要的就是預習的功夫。比如線性代數,只要上課前做好預習,其實就不難。許多學生害怕數學,然而現今數學其實多偏計算,難度與以往相比降低許多,只要好好做練習,其實大可以輕騎過關。張老師特別強調「把握資源」的重要性。她建議學生如果課業有疑問,又無法鼓起勇氣問老師的話,可以請教助教。又或者,由於現今學生人際網路發達,也可以與好朋友一起預習/複習功課,互相解惑。如同大多數老師一樣,張老師也希望同學勇於發問─儘管她清楚這可是不大容易的。但老師也說,萬一學生真的怕問了老師曾經特別講授的點,其實可以先問同學或助教懂不懂。
選修課,她說,那可複雜了。選修課沒有固定的教科書,靠講義和paper,而學生有時看paper又抓不到重點。張老師建議,不妨把自己當作是撰寫的工程師,每個步驟都想得仔細清楚。當然,該求助老師時,還是別害羞。

老師強調,別怕打擾老師,老師教導學生,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不過,為了改善學生不敢發問的現象,現在張老師上課時,會主動丟問題給學生,讓學生幫忙思考解答。她說,不要一次給答案;以學生為本去思考教學,而非以老師的角度去思考。

張老師笑說,現在是web2.0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主控權。要經營得好,就得重視使用者意見。


張老師談起自己的一對漂亮女兒,眼中淨是笑意。她擔心,自己會不會為女兒設想太多。如同她還是花上許多時間,大幅修改學生的報告與論文。其實被照顧的人總是幸福的,儘管他們不自覺;而照顧者總是辛苦的,卻常常是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