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初要出國,GPA拿2.74,後來都可以當老師!所以,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資工系孫敏德教授拿自己求學時完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績,當作例子。他說,就算大學成績不夠理想,也不要喪失自信。重要的是不失去讀書興趣,也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未竟的志願─科學家
孫教授1987年考上台大數學系。就讀期間,他說,「課程簡直是為了五六個資優生設計的」,因此他學得很痛苦,成績也無傲人之處─代數就補考了二次。談起選擇數學系的原因,他說,從小就對基礎科學有興趣。人生的第一個志願便是「當個科學家!」但是,在選擇數學系之後,他體認要在基礎科學領域發展,就得爬上金字塔頂端,但數千萬人之中,談何容易。相反的,工學領域就顯得容易些了。
曾經有那麼一個時期,休學是不光彩的事情。但其實,基於自己對未來的想法而做的休學決定,事後後悔的人並不多。孫教授也是。考上清華大學工業工程所,念了二個月,發覺興趣不合,當機立斷休學。但是為了這二個月,出國留學計畫就被迫延了二年。到現在,他還為了那多花的時間而扼腕。
在美國,他先是就讀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之資訊工程研究所,而後因為主修「太數學」,所以轉校換領域至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繼續攻讀博士。
就讀博士時期對他的研究方法起了極大的影響。他的指導教授因為健康出問題,因此孫教授不得不從決定題目到研究撰寫一切自己來。從過程中,他有三個階段的體會:首先是「見山是山」,覺得題目都被做光了;隨著自己閱讀papers之中,逐漸能有自己的見解,便是「見山不是山」,往往一篇論文可以想出好幾個題目;而後進入了最後階段:「見山又是山」─過濾好幾個題目當中找到最適合的一個題目。當然,過程絕非這幾句話可道出其中辛苦。但是,老師表示,這一路走來所獲得的經驗令他受益良多。
孫教授於2008年來到中央。在此之前,他已於美國任教六年。然而,回到台灣重拾教鞭一年之後,還是有一些需要重新適應之處。比如美國與台灣對於教授的要求不同、學生求學的態度等等,但總歸而言,教書做研究,還是他的興趣。曾經有想過學成後就業,追逐高薪,但「錢,在我的生命順位中,落在家庭與興趣之後!」
追問他選擇教職的原因,說來有趣,他曾經考慮過業界,然而在研討會中發表研究成果時,他發現台下這麼多人聽他發表,「感覺滿爽的」,因此決定往學術界發展。姑且不論這是否只是玩笑話,在講台上的他可是十分熱切地想將知識盡數傳授。
據他表示,中央的學生其實程度不錯,但是缺乏自信。他說學生的確有不懂卻不愛發問的現象,然而,他認為不懂並不表示程度不夠。他建議,同學之間,不妨組成小的study group,互相討論。
針對他所開授的計算幾何課程,他說其實這門課應用層面極廣,因此吸引了其他領域的學生修習演算法技巧─還有交大電機系學生特別前來。他表示,一個好的工匠要有很多好用的工具,而演算法就與機率模型、數學模型以及英文能力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工具。因此,同學得好好利用上課機會學習。
每場seminar都很重要
每學期,各系各分組總會舉辦幾場seminar。令孫教授不解的是,依照他的理解,seminar是學習其他領域新知的最佳機會,而他在學生時代便積極參加department seminar,目前資工系的seminar他也一定到場參加。他說,電腦資訊領域太廣、發展速度太快,單靠研讀paper太慢,seminar是整理發表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機會,為何不參加?而且這也是對受邀講者一種禮貌的表現。因此,他的研究生也積極地參與系上所有的seminar。
儘管每天忙著研究、寫paper、備課上課,甚至固定帶學生去交大上感測網路,得時常以研究室為家,他還是甘之如飴。他笑稱或許自己是隨波逐流吧,人在何處,就遵守當地的遊戲規則,好好把事情做好。當然,還因為背後有妻兒的溫柔力量支持。